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张兰胜  程永现  刘光明 《中成药》2012,34(5):892-895
目的 研究戟叶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戟叶酸模的乙醇萃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酸(3),酸模素(4),大黄素甲醚(5),槲皮素(6),山柰酚(7),白藜芦醇(8),6-羟基芦荟大黄素(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10),没食子酸(11),没食子酸甲酯(12).结论 化合物10和12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7,8,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赤芝 (Ganoderma lucidum) 在民间被用于糖尿病治疗,但缺乏数据支撑,需探索其化学成分及其是否具有抗糖尿病作用以利于临床推广。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如 MCI gel CHP 20P、RP-18、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 制备薄层色谱 (Preparativ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PTLC) 和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等,对云南产赤芝的低极性成分进行研究,利用一维 (One Dimensional,1D) 和二维 (Two Dimensional,2D) 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 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在C2C12细胞胰岛素抵抗体外模型中研究其活性。结果 从云南2个产地赤芝中分离鉴定8个杂萜-三萜杂聚体类新化合物,ganolucinins D-K (1-8),其中化合物7和8可上调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 和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PKB/Akt) 磷酸化, 8可促进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结论 赤芝中可能存在一系列杂萜-三萜杂聚体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潜力,可能是灵芝抗糖尿病的药效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3.
抗焦虑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虑症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常见精神疾病,由于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在治疗焦虑症时存在不良反应多、依赖性强、易复发等缺点;而天然药物具有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能够很好地避免西药治疗焦虑症的诸多不足,因此成为当前研发抗焦虑新药的热点。对近年来国内外抗焦虑天然药物,尤其是单味药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1-(2-羟乙基)-5-羟甲基-1H-吡咯-2-醛(5)、N-(5-乙酰吡咯-3-基)乙酰胺(6)、8-羟基-2,3-二氢-4(1H)-喹诺酮(7)、戊内酰胺(8)、N-乙酰多巴胺(9)、aspongopusin(10)、deoxyhyrtiosine A(11)、光色素(12)、6-羟甲基-3-羟基吡啶(13)、3,4-二羟基苯基甘油(14)、2-异戊基苯酚(15)和5-羟甲基呋喃-2-醛(16)。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7、10~16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14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迁移,尤以化合物13作用最为显著,而化合物3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利用牛津杯法、琼脂平板表面萌发法、吖啶橙和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和孢子活力,抑制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增加,且随着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大,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变强。当质量浓度为25.65 mg·mL~(-1)时,与对照组相比,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分别降低了13.25%和12.50%;产孢量也显著降低,较对照组降低了90.61%。结论: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该研究将为三七根腐病的生态防控以及新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蜂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蜂房Vespae Nid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蜂房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茴香醛(1)、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1, 4-二羟基-2-甲氧基苯(3)、2-(4-甲氧基苯)乙酸(4)、甘油(5)、酪醇(6)、3, 5-dihydroxy-1, 7-bis (4-hydroxyphenyl) heptane(7)、vomifoliol(8)、clemaphenol A(9)、N-benzoyl- L-phenylalaninol(10)、asperglaucide(11)、(2R, 3S)-2-(3′, 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 4-benzodioxane(12)、乌苏酸(13)、β-谷甾醇(14)、thymidine(15)、neoechinulin A(16)。结论 化合物11316均为首次从蜂房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2的核磁数据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7.
抗衰老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Senescence)是自然界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抗衰老这一世界性医学课题在我国受到关注。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在长期实践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抗衰老理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延年益寿方药。就目前国内外抗衰老中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韩迪  程永现  晏永明 《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2):2501-2513
虫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历代都善用其克顽疾,表明其临床疗效独特,异于植物来源中药,故有“虫类通络”理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常用虫类中药有22种,土鳖虫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土鳖虫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骨折、急慢性腰扭伤、肺纤维化、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应用和开发日益广泛,对于土鳖虫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土鳖虫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土鳖虫及其他虫类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彝药日本琵琶甲虫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永明  董小萍  李艳  程永现 《中草药》2013,44(3):269-271
目的 研究日本琵琶甲虫Blaps japo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日本琵琶甲虫的5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乙酰基多巴胺(1)、(-)-N-acetylnoradrenaline (2)、1,4-diacetamidobutane (3)、N,N'-pentane-1,5-diyldiacetamide (4)、(1H-indol-3-yl) oxoacetamide (5)、吲哚酸(6)、吲哚醛(7)、deoxyuridine (8)和胸苷(9).细胞毒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6对HL-60、SMMC-7721、A-549、MCF-7和SW480细胞株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昆虫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由辨病到辨证,由单味药到配伍使用的“进化”阶段。中药复方作为中药配伍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因其疗效确切显著,毒副作用小而发展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然长期以来,在近代科学“还原论”思想方法主导下,使复方的研究始终未能真正进人良性运转轨道,这是科学对科学的误解。虽然复方的研究文献已有很多,但未免有点不够深入,不够本质,脱离不了还原论的枷锁。其实,中药复方的研究应有自己的特色。“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辨证法。中药复方研究需要借助近代先进的科技,但不能单纯试图用西医药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医药乃至复方,这未免有点教条。也只能造成两个不同思想体系的更多的不理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