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8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210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46篇
口腔科学   127篇
临床医学   1050篇
内科学   511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191篇
特种医学   2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817篇
综合类   2224篇
预防医学   999篇
眼科学   72篇
药学   950篇
  7篇
中国医学   866篇
肿瘤学   17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77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433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478篇
  2004年   407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常见的环境激素在女童性早熟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阜阳地区儿童环境激素的暴露情况积累基础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为性早熟的女童,包括中枢性(CPP组)、外周性(PPP组)性早熟各30例,以及23例健康女童(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就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环境激素的途径填写相关内容调查问卷。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组女童尿液中15种环境激素的暴露水平,以及测定CPP组及PPP组女童的血清基础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完善性腺彩超等检查,进行3组女童尿液中环境激素暴露水平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组、CPP及PPP 3组女童在使用塑料水杯方面、尿液中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邻苯二甲酸单丁基酯(MBP)的暴露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1,F=3.741、5.672,P<0.05);CPP组与正常组女童尿MEHP、MBP暴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P与CPP组、PPP与正常组女童的尿MEHP、MBP暴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P组内MEHP的分布水平与E2呈正相关关系(r=0.688,P<0.05)。结论 频繁使用塑料制品可能促进性早熟的发病;安徽阜阳地区女童普遍受到环境激素的污染;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单丁基酯的暴露可能在外周性性早熟的病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干扰体内性激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硫肽类抗生素166A产生菌小单孢菌TMD166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产166A的高产菌株。方 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TMD166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紫 外(MPMS-UV)复合诱变,单孢子悬液经照射处理、涂布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 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筛,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对比MPMS-UV不同诱变剂量发 现,MPMS105s-UV60s复合诱变剂量获得的正突变率最高,达到41.43%,相应致死率为99.88%。最终筛选出一株166A高产突 变株TMD166-MU1,在培养温度为28℃、210 r/min的条件下,经过96~120 h培养后,166A产量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47倍。结 论 采用MPMS-UV复合诱变方式,再结合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摇瓶复筛,可高效筛选获得166A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模型动物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重建血供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例成年家猪髋关节标本,用硫酸钡悬液通过囊外动脉环对股骨头进行灌注,观察各支持带动脉的分布及入股骨头后的走行特点。另20例标本建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头表面凿一个三角形骨槽,显露头内最粗支持带动脉与股骨颈侧的血管断端进行端端吻合。用硫酸钡悬液检测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股骨头的灌注情况。 结果 20例灌注标本可观察到有3组支持带动脉为股骨头供血,各支持带动脉入头后的起始部分沿皮质下走行。向20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动物的头内吻合的支持带动脉灌注硫酸钡悬液,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且在持续灌注后股骨头内的其它动脉均有硫酸钡悬液充盈。 结论 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的方法可行,可以恢复股骨头血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级命名法在旋股外侧动脉(LCFA)主要分支命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解剖37具69侧成人防腐下肢标本,观察LCFA的起源以及其主要分支数目、口径、长度、走行分布等情况。使用三级命名法对主要分支进行命名并分析主要分支间关系。结果 69侧LCFA起源于股深动脉64侧(92.8%)、股动脉5侧(7.2%)。按照三级法对69侧下肢标本的LCFA各主要分支进行命名:65侧(94.2%)出现斜向上走行的升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17 ± 0.42)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3.21 ± 0.91) cm;65侧(94.2%)出现近乎水平走行的横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00 ± 0.51)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2.9 ± 1.1) cm;66侧(95.7%)出现斜向下走行的斜支共78支,其中12侧(17.4%)为双斜支,其起始处外径(0.94 ± 0.48) 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4.6 ± 2.4) cm;69侧(100.0%)出现近乎垂直走行的降支共72支,其中4侧(5.8%)为双降支,其起始处外径(1.40 ± 0.68) mm,自发出位置入肌长度(11.1 ± 4.6) cm。69侧中,采用一级命名法命名者44侧(63.8%)、二级命名17侧(24.6%)、三级命名8侧(11.6%)。结论 LCFA主要分支发出位置及形态学变化较大,首次采用三级法可以准确命名各主要分支,可行性高,对股前外侧皮瓣血供解剖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下咽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常见的头颈部侵袭性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医疗水平已有较大进步,但由于其发病位置隐蔽,症状出现较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微小RNA已被报道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成为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者。本文就在下咽癌中异常表达的微小RNA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1岁,2019年1月因发现右侧额-眼眶部隆起1月余入院,隆起部无压痛、红肿,无视物模糊、视物重影等,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查体右侧额-眼眶部隆起,约3 cm×3 cm,无外伤手术史。MR(图1)示:右侧眼眶外侧壁及上壁见一类圆形肿块,约45 mm×41 mm×48 mm,边界清晰,考虑骨来源的良性肿瘤,右侧额颞叶、右眼上直肌、外直肌受压。行右额颞-眶-颞下窝沟通性肿瘤显微切除术,术中见额骨颧突后方骨质呈瘤样改变,质软,肿瘤累及额叶硬脑膜、眶外侧壁、眶顶板、颞底、颞下窝、颞叶硬脑膜,沿肿瘤边界稍扩大,予以分块切除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分布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4月就诊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101例PD患者,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并将患者分为RBD组、非RBD组; 采用帕金森病Hoehn-Yahr分期(H-Y分期)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Ⅲ评估运动症状,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估认知功能,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情绪心理; 用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估患者白天过度嗜睡情况; 用1.5T/3.0T MRI扫描仪在T2WI和FLAIR序列上对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进行血管间隙计数,并判断小血管病负荷; 按Maclullich评分(依据血管周围间隙个数)将无血管周围间隙计0分,<10个计1分,11~20个计2分,21~40个计3分,>40个计4分; 依据Maclullich评分将0~1分定义为轻度,2~4分定义为重度。结果 共入组101例患者,根据RBDSQ分为RBD组45例和非RBD组56例,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的起病年龄、起病形式、起病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 RBD组的UPDRSⅢ评分高、服用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大(P<0.05); 相同H-Y分期的PD+RBD患者病程更短,所需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更大(P<0.05); RBD组患者的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日间嗜睡患病率高于非RBD组(P<0.05); RBD组患者的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分级重度比例显著高于非RBD组(P<0.05)。结论 伴RBD的PD患者病程相对短,病情进展快,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剂量大,易伴发认知功能障碍、抑郁、日间嗜睡等非运动症状; 伴有RBD的PD患者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小血管病变重。  相似文献   
8.
吴辉 《现代肿瘤医学》2021,(19):3410-3414
目的:探究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患者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和术后复发的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06月至2013年06月收治的78例膀胱癌患者,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行TUR-BT治疗,观察组行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TUR-BT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及CD4+/CD8+)、肿瘤学指标[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生存素(Survivin)、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总抗氧化活性(AOA)]及患者术后随访80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对照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较术前显著降低,CD8+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3 d,两组TSGF、Survivin及Tiam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SOD、GPx及AOA水平降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TUR-BT可显著提高膀胱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于患者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造成的影响较小,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降低,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侧指动脉静脉化重建末节断指静脉回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15例15指末节离断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52岁,平均40岁。因无法按照常规方法重建静脉回流,应用一侧指动脉作为断指静脉回流,吻合一侧的指动脉后将另一侧指动脉与近端皮下静脉吻合,同时拔除离断指体指甲,术后使用肝素钠棉球湿敷甲床3 d。结果术后15例15指再植指均一期存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2个月。再植指体均有指甲生长,但较正常指指甲小而厚,不平整,指体稍萎缩,感觉恢复至S2~S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患者对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当末节再植无法用传统的静脉与静脉吻合的方式建立静脉回流时,应用一侧指动脉静脉化重建末节断指静脉回流,术后辅助甲床肝素钠棉球湿敷可以有效提高再植指体的成活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及CT影像组学参数在预测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间于南方医院就诊的114例[男64例,女50例,年龄35~84(平均61)岁]肺腺癌初治患者的治疗前18F-FDG PET/CT图像及其EGFR表达资料。用LIFEx软件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体积并提取图像参数,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重复200次进行参数选择,经十倍交叉验证选择模型的最优调和参数λ,再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参数建模。针对3种数据集(PET参数、CT参数、PET+CT参数)构建3种模型,分别记为MPET、MCT、MPET+CT。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EGFR突变的价值,获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三者的AUC。结果114例肺腺癌患者中,EGFR野生型61例(53.51%),EGFR突变型53例(46.49%)。最终从PET、CT、PET+CT图像参数中分别筛选出3、3、7个参数构成回归模型MPET、MCT、MPET+CT,三者AUC分别为0.730、0.752、0.866。当三者界值分别取0.427、0.522、0.378时,约登指数最大,分别为0.420、0.405、0.630,灵敏度分别为83.0%(44/53)、58.5%(31/53)、92.5%(49/53),特异性分别为59.0%(36/61)、82.0%(50/61)、70.5%(43/61),准确性分别为70.2%(80/114)、71.1%(81/114)、80.7%(92/114)。MPET与MCT的AU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0,P>0.05),MPET+CT与MPET、MCT之间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963、2.523,均P<0.05)。结论PET、CT、PET+CT影像组学均与肺腺癌EGFR基因表达状态相关,其中MPET+CT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