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10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4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2篇
  4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进行联合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美托洛尔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使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87.61±4.71)分高于对照组的(74.75±4.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使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进行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维系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药学价值。方法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病频率与发病持续时长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患者发病频率(1.08±0.31)次/周与发病持续时长(2.32±0.44)min/次均优于对照组的(2.87±0.41)次/周、(4.89±0.75)min/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综合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对于患者健康的维系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PBL教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生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搜集PBL应用于预防医学生教学的RCT研究,采用R软件(3.6.2版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2 108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PBL组预防医学生的理论成绩[ SMD =1.13,95% CI (0.65,1.60)]、实践操作成绩 [ SMD =1.27,95% CI (0.91,1.63)]、教学满意度[ RR =1.33,95% CI (1.17,1.52)]、学习兴趣[ RR =1.61,95% CI (1.37,1.89)]、自主学习能力 [ RR =1.63, 95% CI (1.39,1.92)]、团队协作能力[ RR =2.11,95% CI (1.54,2.89)]、解决问题能力[ RR =1.58,95% CI (1.36,1.83)]均显著优于LBL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BL联合教学组预防医学生的理论成绩[ SMD =1.27,95% CI (0.46,2.09)]、实践操作成绩[ SMD =1.39,95% CI (0.82,1.96)]、团队协作能力[ RR =2.27,95% CI (1.41,3.64)]均优于单独使用PBL组,PBL在毒理学课程中对提高预防医学生的理论成绩[ SMD =1.44,95% CI (1.10,1.79)]和实践操作成绩[ SMD =1.16,95% CI (0.74,1.59)]效果均较为显著。结论 PBL对预防医学生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PBL联合教学比单独使用PBL的教学效果更显著;未来需纳入更多严谨的试验设计来验证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 肺炎克雷伯菌是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其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的过量暴露,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引起的院内感染增加,其检出率亦随医疗技术的进步而逐年增加。CRKP感染后,临床可供选择的敏感抗生素屈指可数,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目的 探究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99例CRK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8),2019年1-4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61)。将建模组的患者依据离院时状态分为存活亚组、死亡亚组,分别为104例和34例。比较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入院前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有创治疗情况、初始治疗(3 d)后血生化指标及体温、入院后治疗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的相关系数建立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分别绘制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建模组及验证组患者发生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建模组患者死亡率为24.6%(34/138),验证组患者死亡率为24.6%(15/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初始治疗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4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回归方程=住院期间并发MODS×2.4+(初始治疗后APACHⅡ评分≥14分)×1.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0。将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H-L检验P值为0.866;应用于验证组患者,H-L检验P值为0.807。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建模组患者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774,0.928)〕,最佳截断值为2.75,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76.0%,约登指数为0.584。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发生死亡的AUC为0.966〔95%CI(0.894,1.000)〕,最佳截断值为2.9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7.0%,约登指数为0.870。结论 住院期间并发MODS、初始治疗后APACHEⅡ评分≥14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CRKP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指标拟合出的CRKP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对CRKP感染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行医学高校师生对PBL法的评价与期望对比研究。方法以某医学高校师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医科院校师生对于现行PBL法的教学课堂评价与期望的对比研究。结果高校师生对PBL法的评价与期望存在部分差异,学生对该教学法的实施普遍期待,但超过半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部分教师表示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题与局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方面,几乎所有教师都认同该教学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却怀有不确定或中立态度。尽管存在差异,但师生们对PBL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点都表现出一致性赞同。结论 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课堂质量方面的显著成效符合新时期医学高校师生的期望,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局限;教师可在今后传统课堂模式中逐渐融入PBL教学法,在实践中加以改良,达到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赵婷  谢滟  杨欢  叶琴芬  叶薇 《安徽医药》2020,24(4):719-7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 VBAC)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0月至 2017年 5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分娩的 6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成功分娩( VBAC)60例选择性重复剖宫产( ERCS),49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剖宫产( Unsuccessful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U,VBAC)60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 VBAC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VBAC、ERCS和 UVBAC组产妇在,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子宫下段厚度,新生儿体质量、临产前 /术前住院日数、宫颈 Bishop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产后出血量、并发症、输血、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BAC与非瘢痕子宫初次阴道分娩组比较,总产程、产程干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原因分析发现, UVBAC组主,要为产程停滞( 91.8%),ERCS组主要是既往剖宫产史为指征(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儿体质量、自然临产、 Bishop评分、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临产前 /术前住院日数可能是 VBAC影响因素。结论 VBAC的成功实施与胎儿体质量、自然临产、宫颈 Bishop评分、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临产前 /术前住院天数有关;正常分娩组较 VBAC的总产程长, VBAC因医者各种顾虑则产程干预率明显较正常分娩组低,提示应重视对 VBAC的孕早期甚至孕前管理,重视人文关爱,及时产程干预,提高 VBAC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用1 mg/L LPS进行刺激,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CP-1与MIP-2 mRNA水平、ELISA检测培养液中MCP-1与MIP-2的蛋白含量。结果 1 mg/L LPS可显著刺激RAW264.7细胞MCP-1和MIP-2 mRNA表达,单独EGCG对MCP-1和MI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但EGCG可以抑制LPS诱导的MCP-1和MIP-2的表达,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EGCG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CP-1和MI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杨欢 《医学综述》2016,(5):1029-1031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治疗,奥扎格雷40~8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每日2次,24 h连续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疏血通注射液6 m L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奥扎格雷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44/47)比76.6%(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12±0.21)m Pa·s比(4.52±0.29)m Pa·s,(5.45±0.29)m Pa·s比(7.32±1.31)m Pa·s,(1.19±0.15)m Pa·s比(1.61±0.35)m Pa·s,(2.17±0.11)g/L比(3.19±0.2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2.3)分比(18.6±3.1)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8±8比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包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大络穴,古代医家对极其重视,称之为"大络穴",但在临床中多数医者未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常用以治疗局部病症,使其治疗范围局限。王瑞辉教授临床重视经典,善辨病情,将经典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临床善用大包穴治疗疑难杂病,且临床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学习,并将王师临床应用大包穴经验稍作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对LVEF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得分、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15.56±6.33)分比(12.14±3.18)分]、颈动脉斑块面积[(1.54±0.32)cm~2比(1.34±0.30)cm~2]、内膜中层厚度[(1.37±0.08)mm比(1.15±0.04)mm]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总有效率(80.00%比95.56%)则显著升高(P=0.024);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44.24±3.24)%比(37.72±2.41)%,血小板聚集率(45.62±15.95)%比(38.10±2.52)%,纤维蛋白原(4.06±1.43)g/L比3.18±1.15) g/L,全血粘度(2.66±0.77)mPa·s比(1.55±0.25)mPa·s,血浆粘度(1.45±0.11)mPa·s比(1.21±0.16) mPa·s]、血清CRP[(4.36±1.03)mg/L比(1.70±0.20)mg/L]显著降低,而LVEF[(49.30±3.74)%比(56.67±4.37)%]则显著增加(P均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17.18%比4.44%,P=0.004)。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辛伐他汀、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总体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