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4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心电图异常Q波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异常Q波或非梗塞性Q波的特点与梗塞性Q波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常规心电图三次以上复查后或动态心电图排除心肌梗塞者。结果:79例异常Q波除见于内科心血管病外,也见于某些心外疾病,有些正常人心电图也出现异常Q波,本组异常Q波以心脏下壁及前间壁多见。其主要特点为Q波深度超过正常Q波的标准,多出现窄而深的Q波,异常Q波可变小或消失呈可逆性改变。异常Q波出现伴ST段上升与T波直立无动态变化,经循证医学证明均为非梗塞性Q波。结论:异常Q波的出现要综合各方面临床资料与相关学科疾病结合图形特征和复查对比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困难气道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择期全麻手术前存在困难气道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S组、DR组、D组、R组,每组30例。DS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DR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D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表面麻醉,R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比较4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4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和插管知晓情况。结果 DS组和DR组T1、T2、T3、T4时MAP、HR均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T1时SpO2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R组T1时MAP、HR低于T0时,T2、T3、T4时MAP、HR明显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DR组MAP、HR、SpO2明显低于DS组、D组、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D组、R组的MAP、HR明显高于DS组、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R组与DS组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DR组、D组、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S组、DR组插管知晓率明显低于D组、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困难气道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新型蚕丝“产道微生态转移体(birth-canal microecology transporter, BMT)”制备参数,高效转移产道共生菌。  方法  纳入正常足月待产孕妇3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产道微生物样本,作为对照组(NC,n=30);其中18例最终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者纳入试验组(M),将其随机分成6个亚组(每组3例),进行“产道微生态转移”试验。于剖宫产术前准备时将新型蚕丝“BMT”以不同浸润度分别浸入不同渗透压的无菌液体中处理后,置入并贴附于孕妇阴道壁,保留1 h后取出封存。所有样本经DNA提取、扩增16S rDNA V3~V4区,应用 Illumina Hiseq2500进行测序。利用Mothur、QIIME、Lefse和Metastats等软件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采用Welch’s t检验及Anosim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70%浸润度的蚕丝“BMT”在浸润瞬间可达溶液全覆盖,且保液性优,贴附效果佳,受试者无异物感,体验度好。新型“BMT”负载的微生物与正常妊娠末期阴道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在属水平均以乳杆菌属为优势主导菌,且在0.45%无菌NaCl溶液、70%浸润度条件下,蚕丝“BMT”负载微生物的菌群构成、多样性信息与对照组最为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型蚕丝“BMT”可高效转移产道共生菌,以0.45%低渗盐溶液、70%浸润度条件为转移体制备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4.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收治稽留流产患者196例 ,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6例稽留流产患者的年龄 2 3~ 35岁 ,初孕妇 142例 ,经孕妇 5 4例。停经 7~ 18周 ,其中有少量阴道流血者 16 8例 ,无特殊症状者 2 8例 ;有 36例患者因阴道流血来站前行黄体酮或中药保胎治疗。妇科检查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质地不软 ,宫口未开 ,多数患者阴道有血迹。B超检查无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妊娠囊变形 ,或有胎芽甚至胚胎结构 ,但无胎心反射。方法 :196例稽留流产患者确诊后 ,询问病史无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疫苗,但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1],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2],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巧云 《中国药业》2014,(15):17-20
目的:观察不同铂类药物敏感性宫颈癌细胞中的 microRNA(miR)-181a 表达,提高宫颈癌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不同铂类药物敏感性人体标本与人宫颈鳞状癌细胞系中的 miR -181a 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基因转染技术,在体内与体外试验中,对 miR -181a 表达与铂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在2株人宫颈鳞状癌细胞系与人体标本中对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药物有耐受性的肿瘤细胞 miR -181a 高表达,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与经过转染的细胞系中 miR -181a 的过表达显著增强了化疗的耐药性,而转染了 miR -181a 抑制因子后,药物敏感性明显升高。结论 miR -181a 在调控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性中有重要的协调作用,研究为预测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化疗耐药性提供了一种基因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1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57BL/6空白对照组和C57BL/6模型组(每组18只)。C57BL/6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构建1型糖尿病模型。每周观测小鼠的体质量、血糖、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于第15周检测2组脊髓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再分别取12只C57BL/6小鼠和12只CXCR5-/-小鼠按前述方法分别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于第4周检测各组机械痛敏、第6周检测热痛敏。结果 C57BL/6模型组小鼠的脊髓中CXCL13和CXCR5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明显上调(P均<0.05)。C57BL/6模型组小鼠血糖升高、体质量减少,第4周的机械痛阈值降低、第6周的热痛阈值降低(P均<0.05),但CXCR5-/-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无变化。与C57BL/6空白对照组比较,C57BL/6模型组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型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以及炎症因子标志物环氧化酶-2、IL-1β以及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的激活或可促使1型糖尿病DPNP的发生,相关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与磷酸化的ERK、STAT3和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贯穿于T2DM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仅就IR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规范化管理在保障PICC置管安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住院患者374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251例)和对照组(123例),研究组患者由护士从PICC穿刺、维护、健康教育、出院管理、相关文书签署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目前PICC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248例(98.8%),发生静脉炎11例(4.38%),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1.20%,0.23/1000个导管留置日),导管阻塞3例(1.20%);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85例(69.1%),发生静脉炎12例(9.76%),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1.63%,0.83/1000个导管留置日),导管阻塞2例(1.63%)。结论研究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而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ICC护理规范化管理起到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内镜细胞刷检查对胆管恶性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内镜细胞刷检查对胆管恶性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诊断的因素.方法 对ERCP检查发现可疑胆管恶性狭窄的144例患者行胆管细胞刷检查.2004年-2006年在胆管内来回拉刷10次 2007年-2009年在狭窄部位来回拉刷20次,并重复操作2次.专业病理医师固定阅片,对照术后病理诊断和(或)临床最终诊断,分析细胞刷检查诊断胆管狭窄病变的作用.结果 最终诊断96例为胆管恶性狭窄,48例良性狭窄.恶性狭窄患者中78例细胞刷检查阳性(敏感度81.3%),18例阴性 良性狭窄患者细胞刷检查均为阴性(特异度100.0%) 总体准确率87.5%.2007年-2009年间恶性狭窄性病变细胞刷检出率为87.7%(50/57),2004年-2006年间检出率仅为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刷检查阳性率与肿瘤来源及狭窄部位无明显关系.术后发生4例轻度胰腺炎、3例胆管炎、2例胆管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管细胞刷检查对恶性胆管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于狭窄部位反复拉刷和重复操作有助于提高细胞刷检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