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应激事件与危险行为发生的关联。方法 以上海市徐汇区、虹口区、嘉定区随访管理的9 5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服药情况、自知力情况、涉及暴力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监护情况和最近3个月内应激事件发生情况,2018年7月和10月随访危险行为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近3个月应激事件发生情况(无/轻微/严重)与危险行为的关系,并按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7 955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期间,共观察到危险行为发生有203例,发生率为2.55%。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近3个月无应激事件的患者为参照,有轻微应激事件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是其7.18倍(95%CI:4.17~12.37),有严重应激事件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是其9.33倍(95%CI:2.33~37.41)。分层分析结果提示,在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分层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风险分别是无应激事件患者的7.37倍(95%CI:3.27~16.61)和21.65倍(95%CI:8.95~52.40);而在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患者中,这一比值是2.32(95%CI:0.19~27.88,Pfor interaction=0.010)。在规律服药的分层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风险是无应激事件患者的12.61倍(95%CI:6.95~22.88);而在未规律服药的患者中,经历应激事件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是未经历者的2.86倍(95%CI:0.82~9.97,Pfor interaction=0.015)。结论 在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队列研究中,存在近3个月应激事件是患者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且这种负性影响在中学学历和服药规律的患者中被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发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对30例SAD患者(患者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估;以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38分为界,评估SAD的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LSAS评分平均(78.0±2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9.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7,P〈0.01)。患者组EMBU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和过度保护因子分平均(11.10±3.93)分和(10.77±2.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1.97)分和(9.30±1.77)分(t=3.035、2.578,P〈0.01或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和偏爱被试因子分平均(43.30±11.45)分和(10.50±2.9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20±8.10)分和(12.87±5.43)分(t=3.085、2.104,P〈0.01或P〈0.05)。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3.93±5.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3±2.26)分(t=2.457,P〈0.05),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和偏爱被试因子分平均为(43.07±12.07)分和(10.50±2.9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53±8.26)分和(12.87±5.43)分(t=3.170、2.104,P〈0.01或P〈0.05)。结论:SAD的发生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可能是SAD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采取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并调查了徐汇、长宁、黄浦、闵行和奉贤等5个区的5所普通公立初级中学学生3021名,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情况、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量表以及生活方式问卷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使用成瘾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结果:3021名初中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7.51%,不同年级间网络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08,P<0.01).网络成瘾率随着年级而增长(X2=61.91,P<0.01),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校高于郊区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成瘾评分与生活方式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0.01),非网络成瘾初中生的各生活方式评分均优于网络成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习惯(OR=0.630、95%CI=0.506~0.786)、睡眠情况(OR=0.615、95%CI=0.501~0.756)、生活满意度(OR=0.585、95%CI=0.442~0.774)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測作用,而网络背景下的娱乐活动方式(OR=1.532、95%CI=1.278~1.837)和应对方式(OR=1.243、95%CI=1.021~1.513)对网络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学习习惯、睡眠情况、娱乐活动、应对方式等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脑通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造成内皮细胞损伤,通过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ET、NO水平。结果:HUVEC缺氧48h后,NO含量明显下降,而ET含量增加,不同浓度心脑通(0.25-2.0g/L)与HUVEC预孵48h后,对缺氧造成的上述变化具有显影响,用药后NO含量增加,ET含量下降,结论:心脑通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145例腰腿痛患者采用穴位注射及神经阻滞,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血小板的粘附作用,及其粘附分子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HUVEC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及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用[3H]-Adenine标记人血小板,检测其与HUVEC的粘附反应。结果Que与人血小板作用后,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表达P-选择素。HUVEC经TNF-α处理后,明显增加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加强其与血小板的粘附反应,Qu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抑制HUVEC表达ICAM-1,并可抑制其与血小板的粘附作用。结论Que可抑制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粘附及粘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7.
腰腿痛是指一侧或二侧下腰、腰骶和骶髂部的间隙性或连续性疼痛,有的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病因复杂,包括脊柱、脊神经、脊椎旁软组织和内脏等疾病,以体力劳动者多见,有学者统计平均每一个5口之家就有1例腰腿疼痛患者。有专家指出,腰腿痛在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33例)和干预组(1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到社区精神康复机构接受主动式社区干预,干预一年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结局发生率、病情加重率、应急处置率、危险行为发生率及住院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干预1年后随访,干预组发生不良结局事件的比例(6.61% 比16.92%)、病情加重率(1.65%比11.54%)、应急处置率(4.13%比15.38%)、危险行为发生率(2.48%比12.31%)及住院率(4.13%比10.7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式社区干预可减少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病情加重、应急处置、危险行为及再住院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社区个案管理模式为适应新时代背景应运而生,因其独特的多学科团队的科学照顾模式,各个国家及地区越来越重视个案管理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有效实施,且不同的个案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个案管理模式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个案管理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并在各地方试点实施,意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个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离鉴定源于假性动脉瘤破裂继发急性坏疽患者感染组织中的未知细菌.方法 PCR法扩增细菌的16SrRNA基因,通过测序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16S rRNA PCR扩增产物经测序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发现与厌氧消化链球菌有99%同源性.结论来源于该患者组织中的未知细菌是厌氧消化链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