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昏迷过程中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参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发现更好的适时、客观评估病情的TCD参数。方法应用TCD动态观察24例病毒性脑炎昏迷患者入院后第1、3、7天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同时记录下TCD各参数和GCS评分。结果 PI值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2);24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涡流信号,频窗充填,最后全部死亡;昏迷患者发病3 d左右病死率较高,后趋稳定。结论 TCD的PI值比GCS评分能更好的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根据连续PI值和频谱检测可以初步了解病情发展趋势、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持续性给予低剂量的罗红霉素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患者鼻塞、头痛及流鼻涕缓解情况,并测定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鼻塞、流鼻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缓解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AI值(62.1±6.5)%明显高于3个月AI值(39.1±2.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罗红霉素持续给药对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TOAST分型,以及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脑微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例(TIA组)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s)将112例患者分为有CMBs组与无CMBs组。比较ACI组、TIA组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TOAST分型及有CMBs组与无CMBs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CMBs发生率显著高于TIA组(23.3%比3.8%,P<0.05);在病理生理TOAST分型中,TI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高于ACI组(26.9%比9.3%,P<0.05);ACI组、TI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心房纤颤、T2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CMBs组收缩压、T2白质高信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较急性脑梗死多见;收缩压水平和T2白质高信号评分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2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6例进展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皮疹发生率和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进展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应于临床综合考虑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就诊脑鸣患者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利用TCD观察脑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7月神经科门诊筛选主诉为脑呜,且无其它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62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Wills环和椎一基底动脉各血管。结果:62例患者中男性30例,占48.39%;女性32例,占51.61%;有血流变化者38例,占61.29%,其中男性20例,占男性就诊人数的66.67%;女性18例,占女性就诊人数的56.25%。血流改变率最高的为51—60岁之间的患者,为12例,占75.00%。结论:脑呜一般发生在41—60岁年龄段的人群,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脑鸣患者普遍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脑鸣与耳呜在脑血流动力举变化方面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穿王消炎片联合头孢地尼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头孢地尼片,0.1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穿王消炎片,0.88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3%、95.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喉痛痒、咽喉异物感、干咳、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IL-4、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王消炎片联合头孢地尼治疗慢性咽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喉部分切开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组(n=50)、等离子组(n=50)。切开组采用喉部分切开术治疗,等离子组采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长、失血量)、黏膜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等离子组手术时长短于切开组,失血量少于切开组,住院天数短于切开组,黏膜恢复评分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离子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切开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等离子组复发率4.00%(2/50),与切开组10.00%(5/5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采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可优化手术情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而喉部分切开术可促进术后黏膜恢复,两种术式复发率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需求选择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B组加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次),C组加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次),持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三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测定三组患者的血脂组分、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水平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同时评价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组患者的IMT值和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IMT值和斑块积分比A组均明显降低,C组比A、B组均降低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患者的血清NO和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1和s 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NO和VEGF水平比A组均明显升高,ET-1和s 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C组NO和VEGF水平比A、B组均升高得更显著,ET-1和s ICAM-1水平均降低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B组TC、TG、LDL-C水平比A组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C组TC、TG、LDL-C水平比A、B组均降低得更显著,HDL-C水平均升高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减少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效果更明显,建议临床在治疗脑梗死时应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行丁苯酞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23例及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丁苯酞序贯治疗,治疗前后为两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量表(BI)、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检测以对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程度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指数以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I指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行丁苯酞序贯治疗能够对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残障症状进行良好改善,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