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熊果酸不同剂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熊果酸低剂量组(20 mg/kg)、中剂量组(40 mg/kg)、高剂量组(80 mg/kg),每组20只再灌注前30min腹腔注射给药,24 h后行盲法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检测脑组织中bcl-2 mRNA、Bax mRNA表达及caspase-3、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熊果酸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降低,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和梗死体积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熊果酸各剂量组神经细胞凋亡状况呈不同程度好转,中、高剂量组AI降低(P0.05或P0.01);熊果酸中、高剂量组脑组织Bax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上调、bcl-2/Bax比值升高,caspase-3、NF-κB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熊果酸中、高剂量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起到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复发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以1824例脑卒中新发病例为研究对象,排除短暂性脑缺血(TIA)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调查影响复发的各种因素。随访时间分别为3、6个月和1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824例新发脑卒中,受访病例1651例(90.52%),失访病例173例(9.48%)。失访者和受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1年复发比例为15.26%。高血压史、TIA史、脑卒中家族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防治脑卒中复发应加强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TIA、血脂水平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脑栓通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脑栓通胶囊治疗。治疗14 d后,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以及血清NT-proBNP与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以及血清NT-proBNP、TNF-α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8.87%vs. 17.7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TNF-α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与中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征和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37例,选取经临床症状、影像学和临床检验并明确病原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1569例,以≤30岁患者为青少年组,>30岁为中老年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住院天数和机械通气情况以及痰培养获得的病原体信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中老年组患者男性比例、吸烟率、饮酒率、基础疾病罹患率、住院天数和机械通气率均明显高于青少年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患者革兰阳性菌稍多于革兰阴性菌;而中老年组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其中培养出≥2种病原菌者较多;两组间各种病原菌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且并发HAP的患者比率也明显增加。>30岁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HAP患者比≤30岁患者男性比例、吸烟率和饮酒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合并有基础疾病者更常见,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比率更大,病情更严重;同时还发现中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的H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更常见,多重感染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5.
冯社军  王慧娟  李军涛  武艳强 《西部医学》2014,26(11):1423-1425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NF-κB活化下调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TNF-α的表达.方法 将BV2细胞分为3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LPS组和瑞舒伐他汀+LPS(Ros+ LPS组).在干预24小时后使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对BV2细胞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使用western blot法对细胞NF-κB p65磷酸化水平(Phospho-NF-κB p65/NF-κB p65比值)进行分析.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较,在LPS干预24小时后BV2细胞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phospho-NF-κB p65/NF-κB p65比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LPS组较Ros+ LPS组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升高以及Phospho-NF-κB p65/NF-κB p65比值的增加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下调了小胶质BV2细胞TNF-α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1年复发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华西医院卒中登记数据库,前瞻性随访卒中患者病后1年的复发情况,并登记影响卒中复发的各种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共纳入1913例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599例(31.3%),缺血性脑卒中1314例(68.7%).卒中1年的总体复发率为11.2%,其中脑梗死为10.5%,脑出血为12.7%.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1年复发率约为11%,应加强脑卒中患者房颤、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的监测和预防.以减少卒中再发.  相似文献   
7.
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运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所有应用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出21个RCT,其中7个(390例)符合纳入标准,但试验方法学质量普遍低下。所有试验均未提及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SAH患者病死、植物状态或残疾等不良结局。其余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和随访期末引流组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2,95%CI(0.15,0.70)];并发症发生率(除再出血地是如此,其中脑血管痉挛RR=0.15[95%CI(0.06,0.33)]、脑积水RR=0.22[95%CI(0.10,0.52)]、脑梗死RR=0.25[95%CI(0.08,0.82)];仅1篇文献报道了该疗法的不良反应包括颅内感染和低颅压反应的发生,其余试验未提及不良反应。结论本系统评价纳入RCT质量均低,虽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有降低SAH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趋势,但缺乏评价其远期功能性结局以及不良反应的指标,尚不能对其疗效是否有效、安全得出确切的结论,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予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模式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模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AS评分、FMA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通过康复治疗的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700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综合性康复模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的差异,以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脑卒中患者2912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病因分型,并对所有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结果 女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0.728,95%CI:0.568~0.933)和心房颤动(OR=0.537,95%CI:0.393~0.732)是女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OR=8.330,95%CI:6.210~11.173)和饮酒(OR=4.819,95%CI:3.366~6.900)是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01).女性心源性栓塞型卒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01),而女性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3个月随访的残疾率高于男性(P<0.001).结论 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及类型存在着差异,女性患者3个月功能恢复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各37例。常规康复治疗组由专业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专业治疗师常规康复以外,同时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后4周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测评两组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无支撑站立评分和患侧单腿站立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减重步行训练组平衡功能恢复水平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结论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