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可延长髓内钉(Fassiver-Duval,FD)采用多段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成骨不全股骨严重畸形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成骨不全患儿3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股骨干截骨矫形FD钉手术固定.31例患儿中,26例为双侧股骨干弯曲畸形,5例为单侧股骨干畸形,畸形成角度数(畸形两侧骨干轴线的交角)为20°~90°,平均43°.男17例,女14例,术后按照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儿童功能独立评定表(WeeFIM评定表)评估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6~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 h(1.5~3 h),术中出血约200 ml(100~400 ml),股骨截骨处平均3.7处(3~5处).股骨截骨平均8.5周(7~12周)愈合.患儿撤除石膏后即在床上练习患肢活动,复查X线片显示截骨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全部患儿的父母对手术结果及畸形矫正效果满意,患儿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平均59.55分(30~8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18分(80~100分),WeeFIM评分由术前平均55.55分(34~8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7.45分(61~90分).未出现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 多段截骨应用FD钉手术治疗成骨不全股骨畸形,对肢体损伤较小,不进入关节,出血少.可以减少再骨折,最大程度的矫正畸形,改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双磷酸盐类药物帕米磷酸钠对成骨不全患者原代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成骨不全患者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对照组:先天性髋脱位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两组各取三例样本.不同浓度(10-3M~10-10M)帕米磷酸钠分别作用48h、72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支架以一期手术、渐进矫形的方法治疗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的可行性以及根据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组装支架的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6例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术前常规拍摄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患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并确定成角旋转中心的位置.术中安装支架时,铰链安置在成角旋转中心水平.术后7 d开始通过调整支架螺杆渐进矫正成角和短缩畸形并且每2周拍摄X线片观察畸形矫正和新骨生长情况.全长X线片证实恢复了下肢机械轴线和长度后停止调整支架,每月拍摄X线片复查,待新生骨痂矿化满意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随访中记录肢体长度、畸形有无复发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根据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关节水平线与机械轴线角度以及新牛骨塑形情况.结果 6例患儿中除1例于骨折畸形愈合部位截骨矫形,邻近骨段延长外,余5例均利用微创截骨部位完成矫形与延长.术后平均矫正成角畸形34.8°(20°~58°),平均延长5.3 cm(3.5~6.5 cm).所有患儿下肢机械力线恢 复,相关关节角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双下肢等长.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延长骨痂愈合良好.结论 应 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安全、可靠,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与机械轴线.术前 须科学分析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设计支架铰链的水平与位置.  相似文献   
4.
早期手法矫正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手法矫正系列石膏固定(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效果。方法 从1997年5月-2001年12月保守治疗出生后3个月内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2例共30个足。患儿的平均年龄为生后第23d,方法 采用Ponseti的手法矫正和连续长腿石膏固定,每周更换石膏一次。在石膏固定结束后,患儿穿戴矫形支具至少1年。结果 本组平均治疗时间10.5周,平均随访2年4个月。27个足(90%)的畸形获得满意矫正,3个足因支具穿戴欠配合,随访时仍有残余畸形,需广泛软组织松解术矫正。结论 Ponseti的“旋后外展”手法矫正方法和连续长腿石膏固定,可使不同畸形程度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在早期获得充分的矫正,石膏固定结束后应佩戴矫形支具至少1年,以防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5.
秦攀  任秀智 《山东医药》2012,52(36):21-23
目的 探讨Ilizarov支架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应用矫形外科原则,对2004年8月~ 2008年7月收治的8例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病例采用Ilizarov支架一期手术、渐进矫形方法 治疗.术前测量患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并确定成角旋转中心的位置.术中支架铰链安置在成角旋转中心水平.术后7d开始通过调整支架螺杆,逐步同时矫正成角和短缩畸形.随访观察肢体长度、畸形有无复发、关节活动范围、肌力;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关节水平线与机械轴线角度以及新生骨塑形情况.结果 8例患儿中6例利用微创截骨部位完成矫形与延长,2例于骨折畸形愈合部位截骨矫形、临近骨段延长.术后平均矫正成角畸形33°,平均延长5.2cm.所有病例下肢机械力线恢复,相关关节角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双下肢等长.最后随访时X线片显示延长骨痂愈合良好,无再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结论 Ilizarov支架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是安全可行的,能精确恢复下肢长度与力线,手术并发症少,矫形效果好,避免了多次手术,不足之处在于支架治疗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作为细胞内重要的膜性结构,负责分泌蛋白与膜蛋白的折叠加工,脂类的生物合成以及钙平衡的调节。当ER环境发生改变,如缺血、缺氧、突变蛋白的大量堆积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启动,并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超负荷反应和固醇调节级联反应。在应激状态下,ER对维持细胞内稳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ERS有助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长,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高强度长时间应激状态下,ERS无法维持细胞稳态,会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加速细胞更新。根据近几年已有报道的文献研究整理,在骨质疏松、成骨不全、氟骨症等相关骨病的研究中,ERS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发病早期,ERS通过对多种骨细胞的调节,缓解病情。当病情严重ERS会触发内质网凋亡信号,导致细胞凋亡和生物体的损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ERS与骨细胞及相关骨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创伤骨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尺骨截骨后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或单臂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 氏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年7 月至2011 年6 月收治的儿童陈旧性孟氏 骨折患儿19 例, 男11例, 女8例。Bado 玉型13 例, III型6 例。按照尺骨截骨后固定方法分为钢板内固 定组(12 例, 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3 岁, 受伤时间平均为6.8 个月;Bado 玉型9 例, III型3 例)和单臂外 固定组(7 例, 治疗时平均年龄为11.8 岁, 受伤时间平均为16.6 个月;Bado 玉型4 例, III型3 例)。对两 组患儿的年龄、受伤时间、术后并发症、肘关节与前臂旋转功能、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9例患儿均获随访, 平均10 个月(6~36 个月)。术后钢板内固定组1 例发生桡骨头再脱位, 单臂外固定 组1 例发生筋膜室综合征。钢板内固定组、单臂外固定组两组患儿除1 例外, 术后屈肘功能平均120° (110°~130°), 前臂旋前功能均有15°(10°~20°)的受限。尺骨截骨成角延长后的愈合时间:钢板内固定组 平均8 周(6~15 周), 单臂外固定组平均22 周(10~44 周)。按Nakamura 等影像学评估标准:钢板内固定 组优11 例(图1), 差1 例;单臂外固定组7 例均为优。 结论 尺骨截骨成角延长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 骨折矫正尺骨骨折后畸形的关键, 截骨后的两种固定方法不同、 目的 相同。术前评估最重要:年龄小、受 伤时间短患儿选择钢板内固定, 而对年龄大、受伤时间长者选择单臂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验旨在建立一套简便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诱导分化及染色方法,观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为后续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修饰实验做好准备。方法本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诱导分化培养液做定向诱导培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进行成骨成脂细胞染色鉴定,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生长规律及向成骨成脂细胞分化的条件。结果(1)通过全贴壁法成功进行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并绘制出第4代细胞生长曲线;(2)通过茜素红染色验证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3)通过油红O染色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结论全贴壁法提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4次左右可达到一定纯度,在一定诱导条件下,经特定染色方法鉴定,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脂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成骨不全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21、miR-26a、miR-29a、miR-29b、miR-30e、miR-34c、miR-133a、miR-145、miR-210、miR-489与miR-1297等共11种miRNAs进行circRNAs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同时分析其与circRNAs及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starbase软件对11种差异性表达miRNAs相关circRNAs进行预测,将得到的miRNA-circRNA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寻找核心分子。采用miRWALK软件对11种差异性表达miRNAs相关靶基因进行预测,将得到的miRWALK-靶基因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并通过cytoscape,DAVID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寻找核心分子。结果 Starbase软件对11种不同miRNAs所预测的靶circRNAs的总数量为222个,非重叠circRNAs为141个。其中MIB1_hsa_circ_000886,MIB1_hsa_circ_002013,CPNE1_hsa_circ_000657,CYP4F3_hsa_circ_001395,KIAA1586_hsa_circ_001439与其中4种miRNA相互作用。另有14个circRNAs与3种miRNA相互作用。miRWALK软件对11种不同miRNAs所预测的靶基因中CNOT6、ELF2、NAV3等基因在不同数量级数据库中与相应不同种miRNAs作用密切。通过对11种miRNA相应circRNA以及靶基因生物学预测分析得到YES1基因与miR-133a、miR-145以及FAT1_hsa_circ_000713与LMNB2_hsa_circ_001499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PP2CA与miR-29a、miR-29b、miR-133a以及KIAA1586_hsa_circ_001439之间存在相互作用。NTN4和SRGAP1与miR-26a、miR-145以及RFC1_hsa_circ_001649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对成骨不全血清中差异表达的11种miRNAs及其相互作用的circRNAs、靶基因与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网络分析与预测,为进一步分析之间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环状RNA(circRNAs)是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在原生生物,真核生物及一系列动植物中广泛存在。通过内含子环化或外显子剪切后拼接形成。具有稳定性高,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等特点。CircRNAs具有"miRNA分子海绵"功能,影响基因转录调控与表达。目前发现少数circRNAs通过IRES(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序列或m6A甲基化启动翻译行使编码蛋白的功能,这颠覆了非编码RNA的传统定义。CircRNAs还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与多种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粥样动脉硬化等疾病均有密切联系,具有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功能。本文概述了circRNAs的形成方式,特点与功能,并系统介绍综述了近年来circRNAs在骨疾病发生、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以及与其他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