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观察悬浮红细胞对异体T淋巴细胞向CD4+ CD25+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CD3+T淋巴细胞,给予CD3/CD28抗体刺激,并分别与异体非去白悬浮红细胞或去白悬浮红细胞混合培养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培养体系中CD4+ 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4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的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液组)比较,非去白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功能基因Foxp3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1L-2和IFN-γ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IL-10和TGF-β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P<0.01).而与去白悬浮红细胞比较,非去白悬浮红细胞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 悬浮红细胞可能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诱导异体T淋巴细胞向CD4+ CD25+ Treg分化,而悬浮红细胞内残留的白细胞可能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慧杰  任晓亮  孙浩  王雅琦  王磊  梁颖  张宇  刘燕 《中草药》2021,52(7):1924-1936
目的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制首乌与9个补虚药配伍后成分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以UPLC-DAD建立制首乌多成分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制首乌与9味常用补虚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党参、黄芪、甘草、麦冬、枸杞子、墨旱莲)配伍后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DPPH法分别测定单味药以及配伍药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绘制量-效曲线并计算半数清除浓度(EC_(50))。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制首乌中多成分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间的量-效回归模型,筛选量-效关系中影响显著的化学标志物,并通过质谱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5项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半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制首乌中12个成分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对比分析。含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首乌与不同药物配伍后,12个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墨旱莲配伍后制首乌中有33%的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42%的成分含量显著升高外(P0.05),与另8味药配伍后制首乌中至少50%的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制首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其他9味中药,配伍后9个制首乌药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制首乌,但高于相应的配伍药物。量-效回归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structures,OPLS)模型中R~2X、R~2Y及Q2值分别为0.841、0.981及0.962,筛选出4个量-效关系化学标志物,分别为反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trans-THSG)、大黄素甲醚、顺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cis-THSG)、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G)。结论建立的多成分半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何首乌在药对配伍过程中多成分含量变化的对比分析,trans-THSG、大黄素甲醚、cis-THSG、EG是影响制首乌在上述药对中发挥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化学标志物,可为制首乌药对配伍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血脂宁的β-环糊精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肪变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采用分组灌胃给药,8周后分别观察复方血脂宁环糊精提取物与传统水提物对其血脂和肝脏脂肪变性防治作用。结果血脂宁的环糊精提取物组和传统水提物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具有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指标和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且环糊精提取物组具有相对更加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血脂宁的不同提取物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肪变性有防治作用,且β-环糊精提取物效果优于传统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铯137(137 Cs)辐照对库存红细胞表面分子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 or CD35)及 CD47分子的影响。方法采集60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制备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分为2组各30例,未辐照组常规4℃保存,辐照组采用25Gy 137 Cs辐照后4℃保存。分别于第0、7、14、28、35天收集2mL 样本。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表面分子 CD35、CD47。结果辐照组和未辐照组红细胞 CD35、CD47的表达均随着4℃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2组的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Gy 137 Csγ射线辐照对保存期内红细胞 CD35、CD47表面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血必净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HPLC法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不同波长下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多种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HPLC-DAD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4. 6 mm×150 mm,5#m)色谱柱,以甲醇(A)-0. 3%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0、280、390、323 nm,进样量10#L,对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五种指标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得血必净注射液中五种指标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 999 6),精密度(RSD1. 05%)、重复性(RSD2. 84%)均符合要求,平均回收率为98. 85%~103. 22%(RSD1. 27%)。三个批次血必净注射液中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 2、464. 5、1 489. 2、27. 8、60. 6μg·m L~(-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血必净注射液全面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本溪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分布,为指导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灯诱法对本溪市居民区、医院、公园3种场所的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2001—2010年本溪市住区蚊类种群构成为淡色库蚊、刺扰伊蚊、朝鲜伊蚊和中华按蚊。城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68.22%;农村优势种为刺扰伊蚊,占75.15%,农村住区蚊密度明显高于城市。未监测到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蚊类活动高峰期为每年的8月上旬~9月上旬。结论本溪市住区宜于每年8月上旬~9月上旬加强蚊类防治工作,城市住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防治对象,农村住区以刺扰伊蚊为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PLC-DAD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的7种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7-O-龙胆二糖苷(LGT)、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GCOP)、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LGCRP)、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GCOP)、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AGCRP)、木犀草素(LI)、芹菜素(AGI)]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3.9 mm×150 mm,4.6 μm),流动相0.05%甲酸-乙腈和0.05%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5 ℃,检测波长340 nm。结果:7种待测成分的分离度良好,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9.0%~101.5%,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建立的方法能够同时测定LGT,LGCOP,LGCRP,AGCOP,AGCRP,LI,AGI的含量,并对8批苦碟子注射液进行含量测定,各黄酮含量在0.157 9~103.4 mg·L-1结论:该法简便可行,结果可靠,且能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7中黄酮类成分,可作为本制剂多成分内控质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异鼠李素在水及正辛醇中的溶解度,计算热力学参数,为异鼠李素剂型设计与体内过程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温度下异鼠李素在水、正辛醇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常温下该成分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70∶30),检测波长370 nm。结果:异鼠李素水溶性差,易溶于正辛醇中,采用Apelblat经典模型对异鼠李素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在水、正辛醇中的溶解度拟合方程为lnx_(cal)=879.18-53 895.05/T-126.30ln T(r=0.999 7),lnx_(cal)=-1.32-2 699.36/T+0.35lnT(r=0.999 8),表明该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异鼠李素在水和正辛醇中的溶解过程均为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常温下异鼠李素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为5 163(lgP=3.71)。结论:异鼠李素为脂易溶性化合物,水溶性较差,通过优化制剂工艺等方法增加其水溶解度可能会提高其口服吸收效率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选制何首乌的β-环糊精(β-CD)辅助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转移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β-CD用量、料液比、提取次数及时间对制首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5 min,15%~25%A;5~12 min,25%~30%A;12~15 min,30%~60%A;15~20 min,60%A;20~25 min,60%~75%A;25~31 min,75%~77%A),检测波长320(二苯乙烯苷),254 nm(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β-CD加入量10%,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转移率分别为90.19%,8.39%,0.76%。 结论: 与传统水提法相比,β-CD辅助提取法能显著提高活性成分转移率。  相似文献   
10.
热毒宁注射液中栀子苷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栀子苷在水溶液及热毒宁注射液(栀子、青蒿、金银花等)中,于不同pH、温度环境下的降解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栀子苷在不同pH(1~13)、温度(60,70,80,90℃)中的变化,以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其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栀子苷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随pH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到实验条件下栀子苷在水溶液中及热毒宁注射液中的降解活化能(Ea)分别为128.08 kJ/mol,79.19 kJ/mol。结论栀子苷对强碱及高温比较敏感,提示热毒宁注射液生产工艺应在低温和近中性pH值溶剂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