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促炎/抑炎细胞因子、自由基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83.61%、6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从治疗10 d开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白细胞介素13(IL-1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IL-6和ET-1在治疗5、10 d,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L-13、SOD水平在治疗10 d、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DA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炎性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梗死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1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有高血压、糖尿病.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较复杂,包括言语障碍、情感淡漠、左手失写、左手运动性失用、陌生手综合征、半侧空间忽略、步态失调、感觉和运动异常等.结论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胼胝体卒中的高危因素.胼胝体梗死可出现各种不同的高级神经功能受累表现.  相似文献   
3.
4.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少见的对小剂量多巴制剂疗效显著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避免误诊,早期诊治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8年临床确诊的11例DRD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同型半胱氨酸的神经毒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仅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而且还与Alzheimer病、Parkinson病、痴呆、认知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过度激活谷氨酸受体、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甲基化过程和损伤DNA等.  相似文献   
6.
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SAH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行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通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及脑脊液中红细胞数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清除蛛网膜下脑出血、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及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简单易行,适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脑膜炎型脑囊虫病28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 ,约 6 0 %~ 90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1] 。脑膜炎型脑囊虫病因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炎十分相似 ,而容易误诊。我院 1995~ 2 0 0 2年共收治脑膜炎型脑囊虫病 2 8例 ,其中 17例误诊 ,误诊率 6 0 7%。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V)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素(SYP)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从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皮层分离和培养神经元,4 d后分为对照组、SV处理组(2、4、8μmol/L作用48 h)、PD98059处理组和SV+PD98059处理组(先加入10μmol/L阻断剂PD98059作用30 min,再加入10μmol/L SV作用48 h)。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SY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丝裂原细胞外激酶(p-ME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p-ERK1)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p-ERK2)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4μmol/L SV可明显增强SYP免疫反应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8μmol/L SV可显著增高SYP、p-MEK、p-ERK1和p-ERK2水平。应用PD98059可显著降低SV引起的SYP、p-MEK、p-ERK1和p-ERK2水平上调。结论SV可通过激活MEK/ERK信号转导通路上调SYP表达。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丘脑;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促炎/抑炎细胞因子、自由基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83.61%、6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从治疗10 d开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白细胞介素13(IL-1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IL-6和ET-1在治疗5、10 d,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L-13、SOD水平在治疗10 d、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DA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炎性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