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询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实践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循证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良询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综合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上消化道出血,压疮和泌尿系统感染三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取改良询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脑皮质及皮质下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多胺含量,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AO活性和多胺含量变化的时相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2,4,8,24h动物模型,用高香草酸辣根过氧化物酶荧光法测定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PAO活性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多胺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PAO活性在再灌注8h后开始升高(P<0.01),其高峰出现在再灌注24h后(P<0.01);实验组腐胺含量于再灌注4h后即开始逐渐升高(P<0.05),高峰出现在再灌注24h后(P<0.05);再灌注8,24h实验组精脒、精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AO活性明显增高,PAO活性的增高促使腐胺高峰的形成,对脑缺血损伤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椎动脉瘤(附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椎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5例巨大椎动脉瘤的手术经验。瘤颈夹闭6例,椎动脉近端阻断2例,瘤壁塑形3例,孤立术3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术后有13例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者12例。15例患者术后1月好(GOS4~5分)10例,差(GOS2~3分)4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仍为巨大椎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应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据术中情况合理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和海马中ODC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质、海马中鸟氨酸脱羧酶(ODC)的表达,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四血管关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2 h,4 h,6 h,8 h动物模型;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皮质、海马标本中ODC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未检测出ODC mRNA的表达;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检测出有ODC mRNA的表达,且不同时相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海马中ODC mRNA表达明显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明显增加可能是ODC mRNA表达增加、酶蛋白合成增多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黄芩苷对缺氧缺血性新生鼠脑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黄芩苷 (B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 )时缺氧诱导因子 (HIF) 1αmRNA、半胱天冬酶 (Caspase) 3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新生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12 )、缺氧缺血组 (HIBD组 ,n =15 )、黄芩苷治疗组 (BC组 ,n =13 )。BC组在HIBD后当日起给予BC 0 .12mg/g腹腔注射 ,每日 1次 ,共 7d。观察大鼠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 ;采用定量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鼠脑HIF 1αmRNA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鼠脑Caspase 3蛋白。 结果 BC组体重增长率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C组左右脑重比值较HIBD组明显增加、脑神经元坏死较HIBD组减轻 ,脑细胞凋亡数较HIBD组减少。BC组鼠脑HIF 1α基因的表达较HIBD组减弱。BC组Caspase 3阳性细胞数较HIBD组减少。结论 BC可减轻HIBD ,减弱HIF 1αmRNA及Caspase 3表达 ,减少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健康Wistar大鼠14只,按改良Wiggers法复制失血性休克,随机分为HSD(7.5%NaCl+6%Dextran,4ml/kg ⅳ)处理组(7只)与生理盐水(NS,4 ml/kg ⅳ)处理组(7只)。用ABL_3型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pH、PaCO_2、HCO_3~-、SBC、ABE、SBE等参数,并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  相似文献   
8.
吴光勇  姜冰  万新  李文泽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201-203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学诊断特点及价值。方法分析22例疑似脑型血吸虫病病人的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经CT、MRI诊断的病人中18人为脑血吸虫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有2人为假阴性,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中5人假阴性。结论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MRI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湖北恩施州3个地区的宽叶缬草及土壤样品的硒含量,发现当地宽叶缬草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样品,可作为一项开发成道地药材的依据和有效鉴定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蜘蛛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蜘蛛香的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蜘蛛香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检索质谱库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鉴定。结果蜘蛛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得率为8.85%,分离得到80个组分峰,对其中的74种成分进行了鉴定分析。结论应用超临界CO2萃取蜘蛛香,提高了挥发油收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组分,值得推广应用于蜘蛛香的研究开发和工业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