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工艺及处方因素对中药制剂原料吸湿性的影响.方法:将样品放置于一定的温湿度环境中12 h绘制吸湿曲线,并提取其吸湿特性参数以研究不同辅料对苦参总碱吸湿性的影响.结果: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的防潮效果较好,其防潮效果随载药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不同辅料对苦参总碱吸湿性的影响不同,防潮方法的工艺因素直接影响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对苦参总碱的防潮效果. 相似文献
2.
总结电子鼻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前景.对电子鼻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作为嗅觉传感器技术的电子鼻,以其客观性、可靠性和重复性等优点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鼻已经初步应用于中药材、中成药及其中间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中药炮制“火候”判别的客观数量化.电子鼻能快速提供被测样品的整体信息,产生“指纹”图谱,已经广泛应用到食品、环境、安全等方面.在中药行业中已初步实现中药种类、产地、采收期等的鉴别.电子鼻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种类正持续快速地发展着,它必将给中药行业带来一次技术的革命.电子鼻在中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计算流体力学是利用计算机求解流体流动的动量、能量和质量等方程,从而获得流体流动状态和各种热力学参数分布的一种数值模拟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研究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的重要工具.本文就计算流体力学在设计喷雾干燥仪结构、优化工艺参数、减少喷雾干燥过程塔壁沉积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微晶纤维素(MCC)对疏风解毒配方提取物粉末(SFJDE)直压性能的影响。探讨压片前粉体的基础物理性质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FJDE和MCC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分别测定混合粉体物理性质和在不同压力下的压缩参数。采用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粉末基础物理性质和功能性参数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SFJDE中MCC的加入量与粉末的含水量(MC)、松密度(ρb)、孔隙率(ε)等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1 9),与流动性指标Hausner比(HR)、Carr’s指数(CI)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342);表征粉体压缩性的参数压缩比(CR)、屈服应力(Py)逐渐降低,单位有效功(Esp)、参数a逐渐升高;表征粉体成型性参数kA逐渐增大,kB逐渐变小。PLS分析粉体的基本物理性质MC、ρb、振实密度(ρt)、真密度(ρtrue)、中值粒径(D0.5)对这些参数影响最大,而粒径分布(span)、HR、CI对其影响较小,但这3个指标对于表征粉体破碎和重排参数ab和f的影响最大。结论 MCC的增加降低了SFJDE的流动性,提高了SFJDE的压缩和成型能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其流动性和压力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藿苓生肌方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ALS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藿苓生肌方口服,对照组给予利鲁唑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ALS功能量表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患者的ALS功能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LS功能量表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15.15%和16.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ALS功能量表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6.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气短乏力、心烦、腰膝酸软、自汗出、耳鸣、口渴咽干症状的评分及证候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心烦、气短乏力评分及证候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藿苓生肌方短期内能够延缓ALS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7.
水分活度(简称a;)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快速评价微生物风险和产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a;的原理深入分析a;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综述目前药学研究中a;的应用现状,并借鉴食品、化妆品行业中a;的测量方法及应用方案,探讨a;用于中药临方制剂微生物风险控制的应用前景。此外,由于中药临方制剂对时限性的特殊要求,常规的细菌检测过程耗时过长,不能与其特性相适应,因而a;的引入将大大降低产品微生物检验的时限压力,有助于提高制剂的安全控制能力,为中药临方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高效可行的质控方案。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用药是治疗脑及脑膜疾病的一种可靠手段,而同时注入无菌过滤空气是近年来治疗脑膜炎及并发症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单纯注药因粘连而影响药物的分布与吸收,对防止粘连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这一方法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国家提出“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以来,中药的提取、分离、浓缩等制药过程的前处理工艺已逐步迈入了生产控制智能化和生产过程管道化、系统化。如:水提取采用多功能强制循环流水线、醇提取采用改进型动态提取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连续气动式间歇出渣和分离技术,在单机设备上采用自控,生产线采用计算机集成控制等,以确保中药复方提取物生产过程处于稳定和可控状态。然而,与此成为对照的是,在中药制药过程的后段处理工艺-制剂工艺方面,其研究与应用仍然为粗放型的模式,在制剂工艺研究及生产中这方面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中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中药散剂从萌芽、诞生、繁荣到临床应用逐步减少的历史沿革。列举了中药散剂内服、外用的临床应用。对散剂制备工艺进行概述,结合研究者们在散剂研究过程中的创新及建议,总结了包含 粉碎、干燥、混合、掩味及抑制挥发、灭菌的制剂工艺发展成果。探讨了贯穿中药散剂制剂工艺、质量标准、临床应用(如患者依从性)中制约散剂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散剂将走入更多医院、家庭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发展趋势,以期提高散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促进散剂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