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5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331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323篇
妇产科学   57篇
基础医学   541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674篇
内科学   1984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833篇
特种医学   1381篇
外科学   3266篇
综合类   1918篇
预防医学   247篇
眼科学   196篇
药学   457篇
  10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222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909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863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732篇
  2008年   756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05篇
  2004年   558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85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9):1417-1418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若合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被称为PEVAC样病变。疾病早期无渗出,后期可有视网膜内渗出引起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一些病例长期随访病灶无变化或自发消散。可能需要与3型视网膜新生血管(RAP)和Ⅰ型MacTel鉴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无效。有用微脉冲激光等治疗改善的个案。推测此病与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 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 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 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可以作为急救手段,但效果有限;为改善病人预后,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对预防脑疝的形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继发颅内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 586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脑脊液培养结果确定颅内感染病原体。结果 脑脊液培养显示AB感染124例,其中MDR-AB共99例。颅内AB感染的发生率为7.82%(124/1586),颅内MDR-AB感染的发生率为6.24%(99/1586),占颅内AB感染的79.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肺部MDR-AB感染、开颅手术>1次是颅内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MDR-AB感染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预防MDR-AB感染对改善颅脑手术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ICU条件对预防颅内MDR-AB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olecular therapy》2022,30(11):3462-3476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02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LGIA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在复合手术室行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的32例LGIAs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共32个LGIAs,其中大型动脉瘤(直径15~25 mm)22例,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 mm)10例。32例中,23例球囊放置在颈内动脉近心端,9例放置在动脉瘤颈部;11例因术中造影示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2例术中造影示载瘤动脉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8例扩张球囊后动脉瘤并没有很好的解除压力而反向抽吸血流后成功夹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或近完全闭塞率是100%。5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没有发生很严重的出血。术后13例出现短期神经功能障碍,6例表现出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GOS评分4~5分14例,1~3分18例。2例失访,2例死亡,剩余28例随访3~25个月(中位数12.5个月),影像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和近完全闭塞27例(96.4%),1例复发;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5分5例。结论 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LGIAs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成功夹闭率高,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与腹主动脉瘤(AAA)进展相关的基线CT特征,为AAA的临床治疗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至少行两次增强CT扫描的83例A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两次扫描间隔3个月以上。测量瘤体的直径、面积、长度、曲度、血栓面积等基线CT特征,并根据瘤体直径计算AAA的年进展速度。将有进展的AAA分为缓慢进展组(进展速度≤0.25 cm/y)和快速进展组(进展速度>0.25 cm/y)。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运用单变量与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与AAA 进展有关的基线CT特征。 结果 71例患者存在病变进展,其中缓慢进展组35例,快速进展组36例。快速进展组的基线瘤体长度显著大于缓慢进展组(P=0.03)。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瘤体面积(β=0.048, P=0.020)、长度(β=0.051, P=0.007)与进展速度呈独立正相关,瘤体曲度(β=-0.005, P=0.034)、血栓面积(β=-0.034, P=0.013)与进展速度呈独立负相关。 结论 AAA患者基线CT特征中瘤体面积、长度、曲度、血栓面积与病变进展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64.67±5.28)min、(5.34±1.56)d、(20.40±2.52)d,短于对照组的(83.14±9.46)min、(7.79±1.25)d、(25.12±2.34)d,术中出血量(38.82±7.36)ml少于对照组的(92.27±10.8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加速术后康复速度等优势,情况允许时建议作为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TAA)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TGF-β1、sST2水平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72例TAA患者(TAA组)和7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TGF-β1、sST2、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TGF-β1、sST2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胸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F-β1、sST2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结果TAA组血清TGF-β1、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t=18.480、27.534,P<0.05)。血清TGF-β1、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3(IL-33)、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均呈正相关(r/rs=0.751~0.921,P<0.05)。高水平IL-33[OR(95%CI)=1.250(1.062~1.471)]、PCⅢ[OR(95%CI)=1.390(1.131~1.707)]、Ⅳ-C[OR(95%CI)=1.141(1.005~1.296)]、TGF-β1[OR(95%CI)=2.447(1.370~4.372)]、sST2[OR(95%CI)=1.749(1.327~2.306)]是胸主动脉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TGF-β1与sST2联合诊断胸主动脉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高于单独TGF-β1或sST2诊断(P<0.05)。结论血清TGF-β1、sST2水平增高与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以及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均有关,可作为胸主动脉瘤病情评估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