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12篇 |
完全免费 | 8351篇 |
专业分类
眼科学 | 2016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25篇 |
2019年 | 621篇 |
2018年 | 863篇 |
2017年 | 821篇 |
2016年 | 845篇 |
2015年 | 839篇 |
2014年 | 1882篇 |
2013年 | 1555篇 |
2012年 | 2148篇 |
2011年 | 2378篇 |
2010年 | 2030篇 |
2009年 | 1779篇 |
2008年 | 1474篇 |
2007年 | 1532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2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1933年 | 1篇 |
1932年 | 3篇 |
1931年 | 3篇 |
193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翼状胬肉手术在我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手术效果良莠不齐。本文就目前我国翼状胬肉手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手术方式和手术技术,减少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2.
重视翼状胬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多发的眼表疾病,发病与复发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且缺乏手术与药物治疗的规范。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刺激(紫外线),重要机制是角膜缘上皮屏障破坏,基本病理是结膜变性与增生。本文综合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各种有关因素,以机制图显示并提出若干值得进一步商榷与深入研究的问题,推荐初次手术选择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或切除加羊膜移植,或带角膜缘上皮的自体结膜移植术式。临床上建议眼科医师重视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规范的研究,以减少此病的发病与复发。 相似文献
3.
可见光对原代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光化学损伤 总被引:21,自引:21,他引:40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机制。
方法:利用2 400Lx白色荧光灯建立原代培养的健康成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光化学损伤模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检测。
结果:光照后线粒体肿胀,核膜结构模糊不清,部分损伤严重的细胞细胞器减少或消失,胞质空化,并见髓鞘样变性等改变;光照组细胞内SOD含量为对照组的41%(P<0.05)。
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光照使RPE结构损伤变性,细胞内SOD含量减少,提示与自由基产生和不能清除以及细胞内膜结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74-175) 相似文献
4.
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观察。方法:对2005-01/2008-03IV度以上硬核白内障112眼,行小切口非超生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112眼中仅3例出现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术后1mo视力0.3以上者102例(91.2%)。结论: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较好,是经济,安全,实用的。 相似文献
5.
泪道阻塞性疾病治疗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泪道阻塞疾病为眼科常见病,传统治疗多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及泪道探通术。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新型泪道支架和泪道内窥镜得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泪道阻塞疾病的治疗。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后,效果稳定可靠;由于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鼻腔泪囊吻合术也得以在内镜下治疗;泪道探通术简单易行,受器械及场地影响较小,结合激光置管等辅助治疗疗效肯定,新型材料支架的应用也为泪道探通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国外发达国家近年已开始将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用于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使手术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泪道内窥镜技术在阻塞性泪道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常结膜囊细菌培养397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正常结膜囊带菌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对4wk内未使用滴眼液和抗生素的397名受调查者,常规眼科检查排除泪囊、眼表、前节疾病后,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2岁人群、>60岁人群结膜囊带菌率明显高于12~60岁人群,农村高于城市.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1.2%,共培养出13个菌种,84个菌株.葡萄球菌属最多,共54株(64.3%),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3株(51.2%),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1.9%).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坦啶、利福平敏感;大部分革兰阴性菌对复达欣、亚胺硫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敏感;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增多.结论:正常结膜囊可能带有细菌,并可致眼部感染.术前滴敏感抗生素眼液可减少结膜囊细菌,以防止眼部感染. 相似文献
7.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睑球粘连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2-01/2005-01在我院接受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睑球粘连的32例患者,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睑球粘连的效果.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睑球粘连的32例患者中12例接受了翼状胬肉切除 丝裂霉素 睑球粘连分离术,20例接受了翼状胬肉切除 睑球粘连分离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术.结果:接受翼状胬肉切除 丝裂霉素 睑球粘连分离术的12例患者中,术后6例翼状胬肉、睑球粘连复发;接受翼状胬肉切除 睑球粘连分离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术的20例患者中,术后2例患者翼状胬肉、睑球粘连复发.结论:接受翼状胬肉切除 睑球粘连分离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术术后复发率低,术后刺激症状较轻,翼状胬肉切除 睑球粘连分离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睑球粘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南岸区部分人群盲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调查重庆市南岸区部分50岁及以上人口低视力与盲患病率及盲原因,探讨防盲治盲工作的成效及盲和视力损伤的变化。方法2005年4至7月,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南岸区29个基本抽样单位内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受检人数5079人,受检率89.4%。在正式调查前两个检查组均经过一致性重复检验。结果以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为依据,受检人群的盲患病率为1.8%。年龄越大,盲患病率越高,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更明显。白内障盲仍为第1位,但白内障盲患病率由40.0%显著下降为31.6%;眼底病上升为第2位盲原因;以后依次为屈光不正、角膜病、青光眼等。结论重庆市南岸区部分人群盲原因以白内障为首位,眼底病其次。因白内障所致的盲患病率有所下降,以白内障手术为主的防盲工作开展初见成效,建议加大对年龄相关性眼病、眼底病及青光眼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要特别重视儿童弱视诊断中的年龄因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各国学者对弱视的视力界定数值不一,国内现行诊断标准(低于0.9)明显高于国外。我们调查发现3~6岁健康儿童的5%视力参考值下限低于0.70。矫正视力低于0.9作为弱视诊断标准对于低龄儿童过高,将一些视力发育中的低龄儿童诊断为弱视,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儿童误诊误治。不能正确考虑幼儿年龄因素影响,可造成转诊率和假阳性率升高,增加筛查费用和家长经济负担。因此建议在诊断弱视时,应对不同年龄组儿童采用不同的视力标准。(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61—964)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最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