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柳维艳  王星力  赵洋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788-179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2/2019-01我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前和术后3mo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 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01); 术前、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组CMT、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大(P<0.001),对照组后表面中心、颞下角膜曲率较术前大(P<0.00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中心、后表面颞下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前表面、后表面角膜散光均上升(均P<0.001),后表面逆规散光较术前增多(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0.05);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可获益,但改善效果不及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CMT较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更高,后表面散光有所增加,术后前房形态改变更明显,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重,但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醇A(KA)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使用高糖诱导细胞,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KA处理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DLX6-AS1、miR-145-5p的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RIP实验验证DLX6-AS1、miR-145-5p的靶向关系;分别将si-DLX6-AS1、pc DNA-DLX6-AS1转染至高糖诱导的细胞中,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结果:高糖诱导细胞可降低细胞活力、增高凋亡率(P<0.05),DLX6-AS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145-5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KA可明显逆转高糖对细胞增殖、凋亡及DLX6-AS1、miR-145-5p表达的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RIP实验证实DLX6-AS1能够靶向结合miR-145-5p;转染si-DLX6-AS1后细胞活力升高(P<0.05),凋亡率降低(P<0.05),而转染pc DNA-DLX6-AS1能够明显减弱KA对高糖诱导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结论:苦参醇A可能通过调控DLX6-AS1/miR-145-5p分子轴从而促进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点状内层脉络膜炎( PIC )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患者24例33眼,其中女19例(79.2%)、双眼发病9例(37.5%)、年龄中位数29(16~47)岁、近视19例(79.2%)。所有患者均行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FA )和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 )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点状内层脉络膜炎OCT检查中OPL(外丛状层)和ONL (外核层)形态、IS/OS (视细胞内外节连接)层完整性、RPE(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光带完整性和形态、脉络膜和巩膜反光的强度。 结果: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活动期和萎缩期可以表现为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向脉络膜方向凹陷、IS/OS层反光带减弱或局部消失、RPE反光带中断或模糊、RPE反光带向外核层小丘样隆起或外核层下的中等偏高反射团、病灶下局部脉络膜或巩膜反光增强。其中活动期出现上述表现的比率分别是9.1%,100%,100%,86.4%,77.3%,恢复期分别是81.8%,90.1%,81.8%,45.5%,90.1%。外核层下隆起的中等偏高的反射团在活动期更常见(P 〈0.05),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向脉络膜方向凹陷在萎缩期更常见(P〈0.05)。 结论: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活动期和萎缩期OCT表现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提示了活动期和萎缩期外层神经上皮、视网膜色素上皮以及内层脉络膜炎症损伤再修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4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20眼),分别行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等至3个月到6个月.结果 双手法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为0.9~22.1s,平均5.91±4.7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65±0.24D,术后1个月为0.67±0.22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590.6±243个/mm2.常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1.2~23s,平均7.1±2.3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2.05±0.54D,术后1个月为1.45±0.75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23±287个/mm2.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1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对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均有明显提高,比较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9mm的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优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