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哺乳类动物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两种细胞的数量在视网膜中按一定比例和特定的空间分布,其分化发育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视锥细胞的发育早于视杆细胞.两种细胞均来源于具有同一多向分化潜能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在光感受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的光感受器细胞亚型.这一分化过程主要受7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所调控.深入了解这些转录因子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化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机制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AGV)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8至我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治疗的NVG闭角型青光眼期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其中阿柏西普组18眼,雷珠单抗组15眼。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新生血管消退及复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两组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与注药术后1wk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 AGV植入术后1wk,1、3、6mo眼压、BCVA与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均有差异(P<0.01),但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阿柏西普组平均注药次数(1.61±0.98次)与雷珠单抗组(1.80±0.86次)无差异(P>0.05),且两组间新生血管复发率、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疗效均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法,二者临床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期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先天性白内障摘出的13岁以下儿童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压、最佳矫正视力等常规检查.2岁及以下儿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割(anterior vitrectomy,AV)术,2岁后行二期IOL植入术;>2 ~4岁儿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PCCC +AV+IOL植入术;>4~7岁儿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PCCC+ IOL植入术;>7岁儿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 IOL植入术.结果 共476例(740眼)纳入本研究,年龄(33.59±37.14)个月,其中0~6个月166例(282眼,38.11%).一期植入IOL 260眼,年龄(5.59±2.43)岁;二期植入IOL 480眼,年龄(4.06±2.12)岁.IOL植入术后残留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2~4岁为(3.53±0.56)D,>4 ~6岁为(2.36±0.32)D,>6 ~8岁为(1.65±0.52)D,>8~13岁为(-0.25±0.32)D.术后并发症326眼,其中虹膜粘连115眼(35.28%),位于视轴上的后发性白内障97眼(29.75%),术后青光眼54眼(16.56%).末次随访时单眼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56±0.41) LogMAR,双眼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42±0.27) LogMAR,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约三分之一在6个月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视力预后优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较成人多,需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4.
睑板腺囊肿旧称霰粒肿,是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睑板腺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而形成的一种无菌性的慢性肉芽肿.该病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少儿和青壮年,主要原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皮脂腺分泌旺盛,睑板腺阻塞后形成囊肿…,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切开刮除术.虽然睑板腺囊肿手术是眼科门诊最常见最简单的手术之一,但由于手术时机掌握不好,而造成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失败者常有发生,因此,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特发性黄斑孔(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对比、分析39例(43眼)IMH不同分期的OCT图像特征,其中17眼(均为2~4期裂孔)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结果 1期孔中有4/5 (80.0%)可见玻璃体后脱离(PVD)对中心凹的牵引,2期孔10/13 (76.9%)可见PVD对孔缘牵引,3、4期孔玻璃体后皮质与中心凹完全分离,3期11/16 (68.7%)、4期7/9 (77.8%)可见黄斑前膜形成.2~4期均可见孔缘囊样改变、翻卷上翘呈“鱼嘴样”,而内界膜剥离术后囊样改变、“鱼嘴样”翻卷上翘均完全消失.结论 PVD对中心凹的前后方向的牵引是IMH 1期的主要发生机制;内界膜离心性张力和黄斑前膜收缩是3、4期孔的主要发生机制;2期孔的发生、发展是PVD对中心凹牵引力及内界膜离心性张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角膜接触镜辅助显微镜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连续病例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角膜接触镜辅助直视下显微巩膜扣带术。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3—87岁,平均(34.48±16.47)岁。病程3—180d,平均(36.20±4.80)d。术后随访1年。结果全组40例术中均能准确定位裂孔。术后视网膜复位39例,复位率97.50%。1例(2.50%)因视网膜下液呈凝胶样,致裂孔边缘不能与手术嵴贴附,改行玻璃体切除术。1例术中放液后发现视网膜新裂孔,术中及时准确定位和冷凝。无其它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X^2=10.453,P=0.001)。结论角膜接触镜辅助直视下显微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中视野清晰,能准确定位视网膜裂孔,冷凝和垫压程度准确,并发症少,视网膜复位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安全、彻底地剥离内界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设计.收集IMH患者23例25眼进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核心部玻璃体切割之后,后极部注射曲安奈德约0.1 ml.气液交换后保留约1/4的灌注液,将质量分数0.5%吲哚青绿0.2~0.5 ml于灌注液面下滴于黄斑裂孔处.术中观察内界膜染色效果,术后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25眼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染色效果好,残余玻璃体及后皮质切除干净,内界膜剥离过程中瓣膜和边缘清晰可见.随访3~8个月,一次性手术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0%(22/25),部分闭合型占12.0% (3/25).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7~0.60,84.0%的患眼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明显减少或消失,52.0%的患眼视力提高. 结论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双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动脉内化学治疗(IAC)是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从眼动脉向患眼注射化学治疗药物进行化学治疗的一种新方法.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药物,通过局部高浓度药物作用达到抗肿瘤作用,同时显著降低化学治疗的并发症.目前RB的IAC的常用药物为美法仑.对于RB国际分类C、D期或者Reese-Ellsworth分期Ⅴ期的患者,应用IAC可有效提高眼球保留率.IAC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眼睑、结膜水肿,睫毛脱落,眼部红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RB的IAC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治疗效果以及如何减少并发症都还需要更多的大范围、多中心、长期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所引起的致盲性、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移植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等。基因治疗R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修复致病基因、核酸治疗、RNA干扰技术等。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人工视网膜假体治疗RP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治疗该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RP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外伤入院者疾病谱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入院治疗的眼外伤者876例905眼,其中对照组(2019-01/06)545例565眼,研究组(2020-01/06)331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地点、受伤原因、居住地、受伤类型等信息。

结果:研究组眼外伤住院人数较对照组减少39.3%,对照组和研究组年龄均呈双峰样分布,分别为0~10岁(20.55%,21.45%)和41~50岁(17.98%,19.03%)占比最高,两组年龄分布无差异(P=0.907)。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以男性为主,占比80.37%,83.69%(P=0.219)。研究组居家受伤比例(28.40%)高于对照组(11.38%)(P<0.001)。研究组机械性眼外伤占比(98.19%)高于对照组(95.60%)(P=0.041),开放性眼外伤占比(85.54%)高于对照组(76.58%)(P=0.001),无光感者占比(18.86%)高于对照组(9.53%)(P<0.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外伤住院患者显著减少,机械性眼外伤是主要眼外伤类型,在流行病暴发期间,仍应加强眼外伤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