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雌激素双酚A的生殖毒理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目的:探讨双酚A的雄性生殖毒理学机制。方法:通过口服染毒,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双酚A对成年SD大鼠曲细精管细胞的形态结构,波形蛋白及p53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表明,两周染毒后0.5%双酚A引起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发生分离,排列紊乱,从基底膜脱落入管腔,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成絮状;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p53表达增强4倍;支持细胞波形蛋白消失。结论:双酚A引起的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分离是其生殖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一病理过程可能与支持细胞的波形蛋白消失和支持细胞及生精细胞p53表达改变有关;间质细胞p53表达增强可能预示其潜在的抗雄激素毒性。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几种生化组分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以7所医院近5年来前列腺癌手术与组织活检为样本,研究TGFβ1、EGF、P53及PCNA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36例患者进行定位、定性分析。结果:TGFβ1、EG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其腺上皮的癌细胞的胞浆、胞核与周围基质呈阳性达80%以上,P53及PCNA使癌细胞的胞核色呈强阳性,胞浆染色弱阳性约占60%。结论:TGFβ1、EGF是基质和上皮相互作用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异常生长具有相关性。P53与PCNA阳性染色,说明P53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与癌细胞增殖活跃。 相似文献
3.
阿魏蘑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p5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新疆阿魏蘑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凋亡角度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采用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阿魏蘑菇不同剂量的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体外培养的4种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受试物对4种类型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尤其以0.1g/m1剂量组为明显;HT实验结果表明,经受试物处理后,4种类型肿瘤细胞均观察到细胞核固缩,DNA浓缩并向核膜靠拢形成浓染致密颗粒,并有典型凋亡小体出现。提示,受试物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受试物处理后,4种类型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尤其以醇提物作用24h后对Q3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 阿魏蘑菇提取物中的各组分可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有关阿魏蘑菇通过何种途径提高p53蛋白表达水平尚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紫外线辐射对皮肤早期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早期损伤的量效特性,在东北地区紫外线不同暴露水平的人群中观察了470人皮肤形态学改变;42人皮肤穿刺样本的组织学、免疫学改变及DNA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线对皮肤老化有明显作用,高暴露人群皮肤老化危险性比低暴露人群高1倍,老化发生时间提前10年,皮肤朗罕氏细胞数亦有减少趋势,但未检出P53抑癌基因诱变。 相似文献
5.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研究重铬酸钾对大鼠肺p53基因DNA损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andomizedTerminalLinker-dependentPCR ,RDPCR)技术于体内试验的研究 ,从而检测特定基因的DNA损伤。腹腔注射重铬酸钾染毒大鼠 ,提取肺组织基因组DNA ,经p5 3基因外显子 7特异性引物P1重复直线延伸后与接头 (Linker)连接 ,用基因特异性引物P2和连接物引物经PCR扩增 ,电泳、转印 ,再与地高辛标记的探针杂交后显色。结果显示 ,在 2 0 .0mg kg和 40 .0mg kg剂量下 ,出现了两条清晰的杂交带 ,表明重铬酸钾可引起大鼠肺p5 3基因外显子 7的DNA损伤 ,且有两个损伤位点。此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六价铬化合物的致突变机制 ,同时也拓展了RDPCR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p53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p5 3、ki -67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对 5 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5 3、ki -67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甲状腺癌组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5 2 7%( 2 9/ 5 5 ) ,ki -67增殖指数为 ( 11 0 7±3 84) %。p5 3蛋白的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被膜的侵犯逐渐增加。结论 p5 3、ki -67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在甲状腺癌发生或发展中起一定作用。p5 3、ki -67蛋白的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杂色曲霉素致人胚肺细胞p53及Ki-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显外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匀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 相似文献
8.
接触矽尘及电焊烟尘工人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矽尘与肺癌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和PCR-SSCP法对36例矽尘相关肺癌和6例电焊烟尘相关肺癌的抑癌基因p53的突变进行了研究。样品为石蜡包埋的肺肿瘤组织块,平均保存13.4年。PCR-SSCP分析显示,18例病例中存在异常的电泳条带(20处突变),占所测42个样品的42.9%,其中50%的突变发生于第8外显子上(10/20)。以上发现有别于非职业性肺癌的基因突变谱。在非职业性肺癌中,第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介于17.5%~23.5%。尘肺相关肺癌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在不同病理分类的肺癌中也与普通肺癌不同。在普通肺癌中,小细胞肺癌p53基因突变率最高(70%),肺腺癌最低,为33%。而本研究结果相反,肺腺癌最高,小细胞肺癌为最低,分别为53.9%和30.8%。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也显示了很高的p53突变体蛋白表达的发生率(46.9%)。本研究仅做两例测序分析,意外地发现,探测到的两处点突变均发生于p53基因突变的非热点区,而且均发生于第144密码子上。基因突变谱的不同,显示矽尘、电焊烟尘中可能具有特异的致癌物和致癌机理。 相似文献
9.
烹调油烟诱发大鼠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SD大鼠吸入烹调油烟(cookingoilfumes,COF)后的慢性毒性及其潜在致癌性,探讨COF可能的致癌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动式吸入染毒眼(6.88±0.31)、(15.06±0.35)、(35.33±1.69)mg/m3演,设空白对照组,复制COF慢性动物实验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肺组织突变型p53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结果COF诱发SD大鼠肺癌总发生率为9.42%,雄性6.32%,雌性12.50%,雌雄两组肺癌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蛋白在实验组有阳性表达,阳性定位于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核,对照组呈阴性。肿瘤病例肺组织切片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FHIT蛋白在各组均有阳性表达,阳性定位于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实验组的肿瘤病例与非典型增生病例肺组织切片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论COF为SD大鼠致癌物;COF或(和)其代谢产物致抑癌基因p53、FHIT突变可能是COF致肺癌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改变在食管癌预后作用中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改变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Dersimonian-Laird模型对有关p53改变与食管癌预后的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共人选27篇文献,累计病例2174例,p53阳性1150例,阳性率52.9%。结果 对入选27篇文献一致性检验,q值为59.88,P<0.005,文献具有异质性,合并相对危险比为2.07,95%可信区间为1.58~2.70。结论 p53改变可能是食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一个生物标志物,有利于食管癌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