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7篇 |
完全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140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及其与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广西等3个地区,对乙肝病毒双阳性母亲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加50IU HBIG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共随访单纯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儿289例,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阻断儿186例。结果 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效果为87.8%(95%CI:83.6—91.9),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的阻断效果为91.2%(95%CI:86.7—95.6),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间(P=0.7072)、两种母婴阻断方案间(P=0.2955)及各地免疫人群间(P=0.9987)的母婴阻断效果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间抗—HBs的阳转率(P=0.3188)和抗体滴度(GMT)间(P=0.8925)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首剂免疫后1年,抗—HBs阳性率在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组和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组分别为91.1%和93.5%,GMT分别为153mIU/ml和164mIU/ml,以后逐年显著下降(线性趋势检验χ^2=60.47,P=0.0001),至免疫后第4年,阳性率分别降为65.0%和66.6%,GMT仅为第一年的1/3。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加中效价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血源疫苗。中国现行重组乙肝疫苗抗—HBs的免疫检测技术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亲缘性分析 总被引:57,自引:30,他引:2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的亲缘性。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志作聚类分析。结果TEM、CARB、VIM的阳性率分别为24.32%、43.24%、5.40%,而SHV、CTX-M、OXA-10 group、PER、GES、VEB、DHA、IMP基因均阴性;oprD2缺失率为86.49%;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8.11%、43.24%、18.91%、40.54%、qacE△1基因为51.35%,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近5年来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及疫情变化的特点。方法 收集血吸虫病流行历史资料及近年流行区疫情报告资料,比较分析1998年后全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回升特点。结果 2003年底报告资料显示,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国流行省、县、乡镇分别减少了42%、40%和53%;血吸虫病估计病例数较建国初期减少了92.74%;钉螺面积减少了73.56%。但全国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例数徘徊在80万左右,急性感染报告数以年平均25%上升;1998年以来钉螺面积净增加31321.5万m~2,全国7省20个纵向监测点内,30%、70%和35%监测点的人群、耕牛和钉螺的感染率分别出现上升趋势。湖区5省中有38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县(市、区)疫情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湖南省6个非疫区(株洲市3个、长沙市2个、桃源县1个)新发现钉螺,长沙市桔子洲头等I6个洲滩均有钉螺,并发生急性感染;已阻断传播地区如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也发现大面积钉螺。长江中下游沿江的大中城市相继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发病例。结论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局部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回升明显,回升原因有环境生态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及预防控制力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艾滋病(AIDS)流行处在低流行期(本地任何类别高危人群的HIV感染率均低于5%)和聚集流行期(本地至少有一类高危人群的HIV感染率已达5%,总人群的HIV感染率<1%),AIDS流行主要集中在静脉吸毒者、暗娼、男男性接触者等高危人群中。随着AIDS流行形势的进展,HIV通过桥梁人群(如嫖客、流动人口等)进入到一般人群,或从一个人群传播到另一个人群,所危及人群的规模和组成是不同的,带来的危害大小不尽相同。HIV从高危人群进入到一般人群中,桥梁人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桥梁人群在HIV/AIDS传播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学术界和AIDS控制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阻断地区部分区域疫情回升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9~200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统计资料和部分疫情回升县的基本情况,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6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21个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县疫情回升,分别占全国传播阻断县、传播控制县数的6.15%、33.33%,另有1个传播阻断农场疫情回升。6个县(农场)仅出现螺情回升,32个县病情、螺情均出现了回升。1999~2003年现有病例数、急性血吸虫病例数。钉螺面积、病牛数等指标呈上升趋势。结论 受洪涝灾害、水系灌溉、投入下降、思想麻痹等自然、社会和生态因素影响,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尤其是传播控制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垂直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以配偶无乙型肝炎病毒(HBV) 标志的4 名女性携带者与6 名男性携带者及其子宫内感染HBV 的胎儿为对象,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子、父子所携HBVS区451 ~660 位核苷酸序列。结果 母子、父子间同源性98 % ~100 % ,检出491 、494、530 、546、581 位点变异致使113 、114、126 、131、143 位氨基酸替代,其中2 对父母与胎儿检出126 位变异。4 例胎儿检出131 位变异,其中2 例胎儿合并检出143 位变异。结论 HBV垂直传播中存在S基因变异株,可能以126、131、143 位氨基酸变异株为主,这些变异株可能使HB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7.
采用血清学(ELISA、RIA)、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核酸分子杂交方法研究35例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并以10例HBsAg阴性孕妇引产胎儿为对照。结果从胎心血中检测到HBsAg和抗-HBcIgM,从胎肝组织査出HBcAg和HBVDNA证实胎儿在宫内感染了HBV。血清学、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检测,HBV宫内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20.0%(7/35)、5.9%(1/17)和44.4%(12/27),表明HBV宫内感染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单独及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 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与机制 ,笔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与胎盘组织的免疫组化。收集陕西省妇幼保健院 2 4 2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 ,母亲 HBe Ag阳性 ( OR=32 .63)和先兆早产史 ( OR=2 2 .80 )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 32例足月孕妇的免疫组化 HBs 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 ,HBs Ag阳性率在脱膜细胞层为 10 0 % ,滋养层细胞为 59.38% ,绒毛间质细胞为 65.50 %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 39.38% ,表明 HBV感染从母面到胎儿血管呈逐渐下降趋势 ( P<0 .0 1)。而且绒毛毛细血管 HBs Ag阳性与婴儿宫内感染有关( OR=2 0 .86,P<0 .0 1)。根据上述结果 ,我们提出假设 :HBV宫内传播可能有两条途径 :经先兆早产等引起的胎盘血管渗漏的“血源传播”和 HBV经胎盘各层细胞“转移”至胎儿血循环的“细胞转移传播”。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HepB)被广泛用于阻断围产期HBV母婴传播。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要强于单独使用HepB,同时随着流行情况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以及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不同,联合免疫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