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31篇
  免费   2093篇
  国内免费   776篇
耳鼻咽喉   125篇
儿科学   599篇
妇产科学   313篇
基础医学   1987篇
口腔科学   505篇
临床医学   2481篇
内科学   3387篇
皮肤病学   311篇
神经病学   1069篇
特种医学   5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359篇
综合类   666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3968篇
眼科学   338篇
药学   3937篇
  55篇
中国医学   6174篇
肿瘤学   795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913篇
  2021年   1207篇
  2020年   1321篇
  2019年   1329篇
  2018年   1115篇
  2017年   998篇
  2016年   947篇
  2015年   991篇
  2014年   2494篇
  2013年   2037篇
  2012年   2124篇
  2011年   2505篇
  2010年   2700篇
  2009年   1344篇
  2008年   1296篇
  2007年   1449篇
  2006年   1218篇
  2005年   881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713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69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11篇
  1984年   475篇
  1983年   335篇
  1982年   375篇
  1981年   403篇
  1980年   346篇
  1979年   361篇
  1978年   323篇
  1977年   196篇
  1976年   271篇
  1975年   237篇
  1974年   184篇
  1973年   20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壮族居民生命早期饥荒经历与成年后中心型肥胖的关系。方法 将1 279名在1959—1961年经历饥荒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经历组(1963年之后出生)、胎儿期经历组(1959—1962年出生)、儿童期经历组(1949—1958年出生)、青春期经历组(1941—1948年出生),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壮族居民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后中心型肥胖的关系。结果 壮族居民成年后中心型肥胖的发生率为30.88%。与未经历暴露人群相比,胎儿期暴露(OR=3.527,95%CI:1.877~6.627)和儿童期暴露(OR=2.863,95%CI:1.3297~6.167)的壮族居民成年后中心型肥胖的风险较高。结论 壮族居民生命早期经历饥荒是成年后中心型肥胖的危险因素。经历饥荒的广西壮族居民,应关注中心型肥胖发生情况,预防其他相关慢性病。  相似文献   
2.
间隙连接蛋白(Cx)在保证细胞间物质信息传递及维持皮肤屏障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甚至表达水平异常均会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编码人类Cx家族的21个基因中,与Cx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伴随疾病至少有14种。其中,Cx43分布最广,不仅在大多数器官组织中均有报道,也是伤口愈合、皮肤角质化,以及皮肤肿瘤发展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节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x43基因(GJA1)在皮肤屏障中的作用、GJA1基因突变相关皮肤疾病及其潜在致病机制这几个快速发展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Cx43临床伴发疾病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传统上,DR主要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VU)破坏及其耦联机制(coupling)失衡在DR发病的早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NVU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以及糖尿病如何改变正常的细胞通讯和破坏细胞环境,对DR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视网膜NVU及其参与DR发病分子机制,基于视网膜NVU修复的DR治疗,并对DR未来发展前景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过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T-CES)、CCK-8法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ELISA分析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VEGF-A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VEGF-A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0.2 g·L-1、2.0 g·L-1、4.0 g·L-1的阿柏西普作用B16F10细胞 24 h 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至(95.10±1.76)%、(87.33±2.20)%和(74.36±1.67)%。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阿柏西普能够下调细胞中VEGF-A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结果表明,阿柏西普可抑制细胞中VEGF-A的水平,其中4.0 g·L-1阿柏西普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G1期细胞比例为(27.60±0.36)%]相比,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干预24 h后,B16F10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为3.51%、11.10%和14.77%,G1期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64.09±0.34)%、(66.02±0.65)%、(67.49±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中VEGF-A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和S期阻滞,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究甘草干姜汤(LDGD)的体外抗胃癌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其抗胃癌机制。方法: 以不同配比的甘草干姜汤灌胃大鼠后以腹主动脉取血方式提取含药血清,利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观察甘草、干姜不同配比LDGD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以及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力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LDGD抗胃癌的“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LDGD抗胃癌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析LDGD中文献报道的8种主要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和抗胃癌关键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 血清药理学实验中不同配比LDGD灌胃大鼠后提取的30%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的细胞活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HUVEC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LDGD有效化学成分101个,抗胃癌关键靶点为VEGFA、TNF-α、CASP3、MYC;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DGD抗胃癌可能主要通过对凋亡信号、氧化应激、活性氧反应等途径的调节,以及对TNF、p53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甘草酸、甘草苷与VEGFA对接良好,6-姜酚与TNF-α对接良好,且这3种成分在LDGD中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甘草干姜汤具有一定抗胃癌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作用于TNF、p53等信号通路,其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可能为关键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黄倩  张娜  方云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683-2688
目的 探索和构建公共卫生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模型。方法 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构建模型,通过对照组和干预组统计学分析和开展问卷满意度调查来分析模型的可行性,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4软件。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实践能力总计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60,P = 0.002),综合实践能力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656,P<0.001)。学生满意度,就业机构或升学学校满意度分析均提示模型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结论 模型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本科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 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城乡人口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 + 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探究我国城乡家庭医生服务覆盖情况,为家庭医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2013—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0—2025年我国城乡人口数和“2 + 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和相关卫技人员数。观察每 2000 服务人口标准下,2018—2025年我国城乡“2 + 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数和服务覆盖率。结果 2020—2025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逐年增长,到2025年增至98 831万人;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家庭医生团队数量逐年增长,到2025年分别增至171 712人、848 324人、171 712个;全科医生与护士比逐年上升,到2025年升至1∶4.94;2018—2025年我国城市“2 + 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升至35%。2020—2025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逐年下降,到2025年降至48 053万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家庭医生团队数量逐年增长,到2025年分别增至447 672人、854 976人、447 672个;全科医生与护士比逐年下降,到2025年降至1:1.91;2018—2025年我国乡村“2 + 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覆盖率逐年上升,理论上2022年实现全面覆盖。结论 2018—2025年我国城乡“2 + X”家庭医生团队数量逐年增加,但城市家庭医生缺口较大,应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增强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缩小城乡全科医生薪资差距,优化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评判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疼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评判性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变化,同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度、重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中度、重度疼痛比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观察组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采用评判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