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2篇 |
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131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86篇 |
预防医学 | 211篇 |
药学 | 21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血吸虫病结直肠癌转化生长因子-α血清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7月-2012年7月因慢性腹泻或伴有血便或黏液便,来我院做肠镜检查证实为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48例患者(试验组)术前、术后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测定,并以同期因慢性腹泻做肠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血吸虫病结直肠炎患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TGF-α进行对比,2组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TGF-α浓度(296±99)pg/mL较血吸虫病结肠炎患者高(167±28)pg/mL (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TGF-α浓度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组织学分类呈正相关(P<0.05),根治术后血清TGF-α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姑息术后血清TGF-α浓度与术前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GF-α浓度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肿瘤是否根治的一项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的征象,与慢性血吸虫病的病理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提升对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6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均进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手术标本和病理切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腹部CT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患者中肝脏钙化346例,所占比例为94.02%,主要表现为地图样钙化;肝硬化234例,所占比例为63.59%,CT表现征象有肝硬化、肝脏变小肝叶比例失常等特征,脾脏CT表现主要有脾脏增大302例,脾脏钙化42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2.07%和11.41%,结肠CT表现主要有结肠壁钙化118例、结肠壁增厚69例和合并结肠癌33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2.07%、18.75%和8.97%。结论慢性血吸虫病主要损伤腹部的脏器,其主要影像特征是不同形态出现钙化影,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的病理性也有所改变。因此,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结果比病理结果更明确,这显示了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是诊断慢性血吸虫病是否对脏器病理产生损害,确定损伤程度的重要的影像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Francisco Rogerlandio Martins-Melo Marta Cristhiany Cunha Pinheiro Alberto Novaes Ramos Jr Carlos Henrique Alencar Fernando Schemelzer de Moraes Bezerra Jorg Heukelbac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5,21(10):1820-1823
We analyze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8,756 schistosomiasis-related deaths in Brazil during 2000–2011 and identified high-risk clusters of deaths, mainly in highly schistosomiasis-endemic areas along the coast of Brazil’s Northeast Region. Schistosomiasis remains a neglected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 high number of deaths in disease-endemic and emerging focal areas.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湖北省基层血防专业技术人员血吸虫病检测检验能力,保证血吸虫病查病工作质量.方法 对湖北省21个疫区县(市、区)全年血清学、病原学检测质量进行考核.结果 抽查21个流行村,共复核血清样本9 342份,总符合率98.58%,总误检率为0.94%,总漏检率为8.87%,本地检测结果与复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226,P<0.01).抽查13个流行村296份阳性血清,样本滴度≥1∶80的占检测总数的17.50%,垸内型、垸外洲滩型和丘陵型3类地区阳性血清样本滴度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x2=19.79,P=0.071).抽查了15个监测点的Kato-Katz片,共复核316张,其中阳性片23张,阴性片293张,总符合率100.00%;结论 血清学、Kato-Katz片总体符合率较高;漏检率较高的原因有血清样本保存不规范和检测人员对弱阳判断存在误差;各地区需要对IHA高滴度人群进行监测与管理,要继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病情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09年版)》要求,在湖北省13个地市的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设立207个村开展监测工作,并将6年的人群病情监测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4年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1.30%下降到2014年的0.17%,降幅为86.92%.不同流行类型以垸内型居民感染率最高.不同年龄组居民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逐步上升趋势,50~岁组居民感染率最高.各职业人群中,农民、渔民居民感染率最高.结论 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降低,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下一步应提高监测点各年龄组的查病覆盖率,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做好渔民粪便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during pregnancy epigenetically reprograms T‐cell differentiation in offspring of infected mothers
下载免费PDF全文

Kathrin Klar Sophie Perchermeier Sonakshi Bhattacharjee Hani Harb Thure Adler Rouzanna Istvanffy Eva Loffredo‐Verde Robert A. Oostendorp Harald Renz Clarissa Prazeres da Costa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7,47(5):841-847
Schistosomiasis is a nontransplacental helminth infection. Chronic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suppresses allergic airway responses in offspring. We addressed the question whether in utero exposure to chronic schistosome infection (Reg phase) in mice affects B‐cell and T‐cell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focused our analyses on T‐cell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induced by epigenetic changes in promoter regions of signature cytokines in offspring. Here, we show that naïve T cells from offspring of schistosome infected female mice had a strong capac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1 cells, whereas TH2 differentiation was impaired. In accordance, reduced levels of histone acetylation of the IL‐4 promoter regions were observed in naïve T cells. To conclude, our mouse model revealed distinct epigenetic changes within the naïve T‐cell compartment affecting TH2 and TH1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offspring of mothers with chronic helminth infection. These findings could eventually help understand how helminths alter T‐cell driven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allergens, bacterial or viral infections, as well as vaccine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疫情动态。方法2008-2012年在湖北省选择三峡库区和汉江流域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Kato-Katz法或塑料杯顶管法调查当地膀民、流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佥,并在三峡库区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调查当地6~65岁居民6052人,IHA阳性72例,阳性率为1.19%,72例IHA阳性者Kato-Katz法检测均为阴性。检测流动人口5004人,IHA阳性68例,阳性率为1.36%,68例IHA阳性者Kato-Katz法检测均为阴性。钉螺调杏287.07h㎡,未查获钉螺,钉螺扩散及叮疑环境调查亦未发现钉螺。结论湖北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发现一定数量的IHA阳性者,应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地区初中学生血防知识状况。方法 方法 在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
疫情控制地区, 随机整群抽取初中学生进行血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 调查3 204名中学生, 血防知识知晓率为65.1%~
90.3%。疫情控制地区初中学生的各项知识知晓率均高于传播控制地区 (P均<0.05)。学生血防知识主要来源为老师、 家
人、 医务人员。结论 结论 学生血防健康教育应针对不同流行程度采取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地区达标前、后的疫情演变规律,为控制血吸虫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滩,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2008年消灭钉螺;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人群血检阳性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年无螺,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之后钉螺面积持续上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1.90%,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太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r=0.582,0.401,0.596,P均〈0.05)。结论控制钉螺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传控)、传播阻断(传阻)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南省武陵区、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区)。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趁势及规律。结果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并保持至2008年;西湖区首次达传控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此后疫情保持稳定,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0.584,P〈0.05);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的疫情水平下,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钉螺密度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武陵区人群=0.965,P〈0.05,r武陵区家畜=0.970,P〈0.05;r临澧县人群=0.923,P〈0.05,r临澧县家畜=0.908,P〈0.05)。结论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