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分析医务人员因针头或其他尖锐器具造成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610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和实验工作人员。被调查者通过回顾的方式,如实填写过去一年内皮肤损伤的原因,次数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95%),结果:在581名被调查者中,共发生1811例次皮肤务污染事件,其中54%是被污染血液后的内孔针头引起的,医务人员清楚地了解,有13%的病人患有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每名医师(技师)每年有2.85次皮肤损伤几率,每名护士每年有3.4次皮肤损伤几率,所有的损伤事故发生后,均采用强力碘等消毒伤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大量盐水冲洗,注射乙肝疫苗,高效免疫球蛋白等措施,结论:医务人员的这种损伤与他们的特殊职业有密切的关联,54%的损伤是在内孔针头充满血液的情况下造成的,具有很高的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安全教育,预防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
1993~2002年淮北矿区尘肺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和研究淮北矿区1993~2002年尘肺发病的特点。方法对淮北矿区近10年确诊的1 660例尘肺患者发病的基本情况资料建立数据库,按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993~2002年按国家1987年尘肺诊断标准诊断尘肺1 660例,尘肺检出率为2.48%,尘肺病人的检出率无明显下降趋势,近10年尘肺发病年龄为(53.19±8.55)岁,发病工龄为(24.19±7.32)年,平均发病年龄以铸工尘肺为最小,平均发病工龄以电焊工为最短。结论煤矿尘肺发病率仍然较高,矿区尘肺病防治工作仍以煤矿采、掘工为主,煤矿企业尘肺病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医院消毒供应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作用及管理措施。方法 依据国家卫生部法规性文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为标准,对消毒供应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消毒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结论 做好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防止交叉感染,确保灭菌物品的无菌供应及全院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治疗盆腔脓肿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珍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2):742-74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5例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35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体温、白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腹部伤口均甲级愈合,无一例复发,对照组5例腹部伤口裂开,2例术后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伤口感染机会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5000例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活检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因肾脏疾病行经皮肾组织活检患者的病理分型构成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参照WHO(1982年及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以及2001年我国的肾脏病理诊断标准修正方案,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7年3月的5000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的改变特点,最后与临床医师共同探讨明确诊断,总结5000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结果。结果患者行。肾活检时年龄为4~86岁,平均年龄为(35.5±11.4)岁,男女之比为1.95: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最常见的肾脏疾病(77.40%),其病理类型中最多见者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2.14%),其次为IgA肾病(26.1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肾脏疾病的19.44%,其病理类型中最多见者为狼疮性肾炎(33.74%),其次为紫癜性肾炎(32.20%),再次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限02%)。结论本分析资料显示肾脏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多见。 相似文献
6.
电子阴道镜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 011例妇女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的符合率.结果发现宫颈病变者1 828例,并与1 726例宫颈活检结果对照,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诊断的阳性率为94.42%,经病理确诊为宫颈不典型增生(CINI-III级)患者283例(14.06%),宫颈原位癌46例(2.52%),宫颈浸润癌32例(1.75%),宫颈慢性炎症1 406例(76.91%,含宫颈息肉),宫颈异位症1例,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的总符合率是94.42%,诊断慢性宫颈炎的符合率为76.91%,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为 70.51%.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对诊断及筛查女性宫颈疾病结果准确、可靠,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院内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相关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患者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情况、标本来源、科室分布、疾病种类、医疗干预措施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并对定植组和感染确诊组的相关易感因素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66例,其中10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确诊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高血压、恶性肿瘤常见;白血病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确诊组明显多于定植组;两组在静脉留置、留置导尿管、免疫抑制剂、肠外营养、放化疗、腹腔穿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两组间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以>70岁的老年患者为主,中位年龄76岁;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64.5%;患者主要来自血液科、ICU、肿瘤科等.结论 感染确诊组与定植组相比,白血病、免疫抑制剂、肠外营养、放化疗、静脉置管、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感染确诊组主要的危险因素;警惕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防治该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妊娠晚期胎盘早剥43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的胎盘早剥的发病相关因素、首发临床征象、早期诊断情况及围产结局差异,旨在提高防治水平,降低危害程度。方法:将妊娠晚期43例胎盘早剥病例资料分成轻型组24例、重型组19例,对其发生的相关因素、首发临床征象、早期诊断情况及围产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重型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居首位,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轻型组脐带过短和缠绕者居首位,显著高于重型组(P<0.05)。②重型组发病孕龄显著低于轻型组(P<0.05),首发临床征象以腹痛最多见,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轻型组首发临床征象以阴道出血最多见,发生率显著高于重型组(P<0.05);重型组依靠临床征象、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轻型组的漏诊率显著高于重型组(P<0.05)。③重型组剖宫产率、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D IC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轻型胎盘早剥和重型胎盘早剥在发生的相关因素、首发临床征象、早期诊断率及围产结局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东城区产科医院1999~2009年出生缺陷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6):358-359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产科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该区产科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共113565例,死亡1134例,死亡率为9.99‰;出生缺陷1693例,发生率为14.91‰;由出生缺陷导致死亡403例,占围产儿死亡的35.54%。10年间平均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为28.98%。结论:应继续宣传围孕期服用叶酸的重要性,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730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韶关市城区育龄妇女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韶关市城区常住人口1998~2006年的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730例,恶性肿瘤(39.32%)与意外死亡(29.32%)是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恶性肿瘤死因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消化系肿瘤、呼吸系肿瘤和乳腺癌,但居首位的单一疾病却是乳腺癌。交通事故和自杀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的育龄妇女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的构成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低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的发生率,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的关键。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对年龄偏大的育龄妇女,应普及自身防癌知识,尤其是乳腺的"自我检查",并加强对肿瘤的防治;对年龄偏小者以开展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