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的发病水平,为综合干预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安顺市平坝县6乡镇为干预区,贵阳市开阳县6乡镇为对照区,将示范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类别、实验室检测条件分为A、B、C三类监测点,开展以人群为基础,覆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症状监测进行伤寒、副伤寒的监测分析.结果 对两县12 944例不明原因发热者进行血培养,检出沙门菌200株(伤寒16株,甲型副伤寒184株),总检出率为1.55%,干预前检出率均高于干预后.A类点血培养2039例,分离沙门菌39株占19.50% (39/200),检出率为1.91%;B类点血培养4315例,分离沙门菌82株占41.00%(82/200),检出率为1.90%;C类点血培养6590例,分离沙门菌79株占39.50% (79/200),检出率为1.20%,C类点未使用抗生素者检出率明显高于使用者(P<0.05).春季和秋季为检出高峰,个别地方发生暴发或流行,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青壮年发病居多.伤寒、副伤寒症状不典型.结论 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症状监测是伤寒高发区开展伤寒、副伤寒监测的可靠方法,能真实反映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3.
4.
张莹  张静 《疾病控制杂志》2011,15(5):437-440
国内外关于伤寒、副伤寒的疾病负担研究,大多从疾病流行病学负担方面进行评价,仅有少量有关伤寒疫苗的研究从成本效果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在伤寒中高流行地区开展普遍的疫苗接种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在这些地区把伤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描述,以期为我国伤寒、副伤寒疾病的负担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玉芬  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31-2132
目的掌握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各州(市)2008—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疫情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云南省2008—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 675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7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2/10万。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德宏州、红河州、昆明市及保山市6个州(市)为云南省的高发地区,5—10月为高发月份(64.66%),发病年龄以20~39岁组居多,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64.65%)。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桂林市辖区12县(市区)1991~2005年伤寒和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91~2005年桂林市辖区12县5城区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32105例,年均发病率为45.53/10万。各县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69.1/10万,最低为7.3/10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2,P〈0.01),6~1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67.12%);农民发病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52.58%,学生次之,占总发病数的29.23%;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占90.%以上。15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78起,水型传播占92.31%。结论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学校井水的监测和消毒,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和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和最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县达到69.0/10万,最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8.
ARIMA时间序列和BP神经网络在传染病预测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选军  贾伟娜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2):142-143,147,F0004
目的比较自回归滑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和神经网络对传染病的预测效率。方法根据1985—2004年伤寒、副伤寒按季度发病率数据资料,利用dps7.55软件中的ARIMA时间序列、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用2005--2007年的伤寒、副伤寒季度发病率对二种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从而比较二种模型的优劣。结果用ARIMA时间序列分析得到拟合度为50.15%,验证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5154.381用神经网络分析得到拟合度为73.12%,验证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3559.24。结论神经网络模型更为适用于预测宁波市镇海区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9.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10.
1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忠县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因素 ,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结果 发现患者 961例 ,罹患率 3 68% ,其中血清学诊断 68例 (肥达反应阳性 ) ,病原学诊断 17例 ,其余病例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胶乳试验和流行病学史诊断 ;病例主要集中在场镇的 3所中小学 ,占 90 5 3% ;暴露因子分析显示 ,供应开水和未供应开水的学校罹患率分别为 0 2 1%、 2 6 2 8% ,两者发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0 5 ) ;常饮生水和不饮生水者罹患率分别为4 4 88%、 12 79%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0 5 ) ;走读生和住校生罹患率分别为 17 5 6%、2 8 2 7% ,住校学生发病显著高于走读生 (P <0 0 0 5 ) ;饮用水中检出伤寒沙门菌。结论 饮水污染是本次伤寒副伤寒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