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95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415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利拉鲁肽治疗超重和肥胖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 MEDLINE、EMbase、CENTRAL)和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查找利拉鲁肽治疗超重和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检索时限截至2015年3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RCT,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1篇。结果显示在降低患者体质量方面,利拉鲁肽组优于安慰药组、胰岛素组、艾塞那肽组、格列美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91,95%CI(-1.01,-0.81),P<0.00001]、[RR=-2.88,95%CI(-3.37,-2.39),P<0.00001]、[RR=-1.12,95%CI(-1.32,-0.92),P<0.00001]、[RR=0.45,95%CI(-0.62,-0.27),P<0.00001]。利拉鲁肽在降低超重和肥胖患者糖化血红蛋白c、收缩压都有明显的效果。结论利拉鲁肽能有效控制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体质量。其远期疗效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体检人群中公务员与银行员工血脂检测结果,探究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在北京某医院体检的465名老年男性公务员,分析其血脂、脂肪肝、超重及调脂药物应用等情况,与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同年龄段老年男性银行员工相比较。结果老年男性公务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检出率显著低于银行员工,体检后咨询率以及调脂药物服用率均高于银行职工(P <0.01);老年男性公务员与银行职工在脂肪肝、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三酰甘油检出率在70~79岁、≥80岁年龄段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老年人积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可通过饮食、运动等健康管理,以降低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5.
徐欢  胡欣  温玉洁  莫子韶 《广西医学》2015,37(3):341-343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超重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40例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T2DM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连用12周.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脂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FPG、2hPG、空腹C肽、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各指标均逐渐降低(P<0.05);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联素、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例患者平均HbA1c、体重由治疗前的8.6%、74.4 kg,下降至治疗12周后的7.6%、71.1 kg,分别减少了1.0%、3.3 kg. HbA1c下降幅度与患者治疗前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既往使用胰岛素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 治疗期间无低血糖、无胰腺炎及不良免疫反应等发生. 结论 利拉鲁肽对血糖控制不佳超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体重,改善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情况的差异及影响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分别于2010、2014年在3个社区进行两次社区卫生服务的横断面调查。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2010年与2014年相比,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从27.9%上升至31.2%,其增加幅度为11.8%;肥胖率从6.9%上升至7.7%,其增加幅度为11.6%。年龄标化后,超重率由28.9%上升到30.4%,肥胖率由7.2%上升到7.5%。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和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45~<55岁超重率最高,而18~<25岁肥胖率最高且该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长最快;非再婚人群、低文化程度、锻炼、饮食口味重及静坐时间长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结论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平台,加强重点人群防治,促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化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随访人群体重指数、血压水平的分布特征,探讨两者间的关联,为慢性病预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2013年1~10月对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收集健康体检数据,分析研究对象的性别、体重指数及烟酒嗜好与血压间的关联。结果 本次调查抽样人群8269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7.90%和5.74%,高血压发生率为14.60%。男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高血压发生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者与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于不吸烟者和不饮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调查结果,应加强对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青年群体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超重与肥胖,减少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汉市健康检查人群中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脂血症、脂肪肝、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的关系,为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查的成年人群为对象,对检查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根据体重指数将检查人群分为非超重-肥胖组和超重-肥胖组,并对各组高脂血症、脂肪肝、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计23 548人,男性14 757人,女性8 791人。其中超重-肥胖组共11 119例,男性超重-肥胖者8 666例[超重6 515例(27.67%),肥胖2 151例(9.13%)],女性超重-肥胖者2 453例[(超重1 957例(8.31%),肥胖496例(2.10%)],男性受检者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超重-肥胖与高脂血症、脂肪肝、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相关。结论该市应高度重视成年人群超重肥胖问题,这对预防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超重肥胖患病率现状,为开展体重控制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700名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7.34%和8.17%,其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37.89%和11.49%,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17.66%和5.13%。51-55岁人群组超重率最高,41-45岁人群组肥胖率最高,在婚人群的超重肥胖率高于未婚/离异/丧偶者,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肥胖率较低。结论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有超过30.00%的人超重或肥胖,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以预防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and Aim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crease risk for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argely through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Benefits of dietary weight loss are documented for obese individual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Similar benefits have not been shown in overweight individuals. We sought to quantify whether dietary weight loss improves metabolic risk profile in overweight insulin-resistant individuals, and evaluated potential mediators between weight loss and metabolic response.

Methods and Results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BMI 25–29.9 kg/m2 underwent detailed metabolic phenotyping including insulin-mediated-glucose disposal, fasting/daylong glucose, insulin, triglycerides, FFA, and cholesterol. Subcutaneous fat biopsies were performed for measurement of adipose cell size. After 14 weeks of hypocaloric diet and 2 weeks of weight maintenance, cardiometabolic measures and biopsies were repeated. Changes in weight, % body fat, waist circumference, adipose cell size and FFA were evaluated as predictors of change in insulin resistance.Weight loss (4.3 kg) yield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ll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s except glucose, HDL-C, and LDL-C. Improvement in insulin sensitivity was greater among those with <2 vs >2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t baseline. Decrease in adipose cell size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but not weight or body fat,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improvement in insulin resistance.

Conclusions

Weight loss yields metabolic health benefits in insulin-resistant overweight adult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classic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Weight loss-related improvement in insulin sensitivity may be mediated through changes in adipose cell size and/or central distribution of body fat. The insulin-resistant subgroup of overweight individual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targeted for dietary weight loss.

Clinical trials identifier

NCT001864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