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篇 |
完全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55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浙江省2005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目的了解浙江省2005年麻疹爆发疫情的流行因素,总结控制工作中的经验。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浙江省麻疹流行近况;流行病学分析麻疹的流行因素,包括人群免疫状况、感染方式、传染源管理、麻疹病毒基因型和麻疹疫苗(MV)保护效力,对免疫干预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流动儿童MV接种率低于常住儿童,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免疫规划缺乏了解,是限制需方主动获得免疫服务的原因。流出地未提供免疫服务,流入地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是供方未及时对流动儿童提供第1针MV免疫服务的重要原因;不在学校接种MV,后期又无督促机制,严重影响MV第2针接种率。成人发生麻疹主要是由于既往未获得免疫,目前尚不能排除继发性免疫失败的可能。感染麻疹的主要因素为医院暴露、与病例接触、未接种MV。传染源管理目前存在薄弱环节。本次流行的麻疹毒株基因型仍为H1亚型,毒株虽发生了一些变异,但现用MV仍有很好保护效果。结论提高流动儿童MV接种率需要按照全人群比例配置卫生资源,多部门联合,或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单位”管理。按卫生部新免疫程序针对2~6岁儿童开展MV接种,浙江省可通过对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确保所有儿童完成全程接种。针对≥15岁成人麻疹的控制,尚需现场证据证明其有效和可行性。减少暴露机会、控制传染源等措施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职能,为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建设提供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 以SARS疫情为例,以我院为模板,比较国内、外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人员、组织及基本职能及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作用。结果 在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专业人员教育、梯队结构及学术水平方面,我国整体水平低于国外同行,急需提高;在职能方面,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能规范(宏观上)与国际标准基本吻合,但在具体执行上仍存在不足。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进一步界定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职能,应急状态下以医院感染控制为主的多学科间的有效配合机制是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分析和预测上海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判定高危人群,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进展。方法根据上海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上海市2001~2004年共报告麻疹爆发73起,262例。本市人口爆发9起,45例;外来人口爆发62起,217例;混合爆发2起。在本市人口爆发中,<10~14岁和30~39岁分别占46.77%和44.44%。在外来人口爆发中,5~9岁和20~29岁分别占33.64%和23.50%。爆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12.6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为42.57%和45.04%。结论控制爆发的重点在学校和外来人口。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是减少麻疹发病,控制麻疹爆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行的控制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目的 分析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流行及有效控制。方法 对累及6例老年患者的MRSA的一次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37d内相继从6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息者的痰标本中培养出MRSA。从医护人员的手、工作服袖口以及病房空气、地面、桌面和床头也培养出MRSA;采取病房隔离、医护人员加强洗手、更新病房通风设备以及环境消毒等措施的92d中,首例痰培养MRSA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另5例患者痰培养MRSA相继转为阴性;流行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MRSA相关的感染,均考虑为寄殖。结论 MRSA易在老年监护病房发生流行,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可对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全市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病例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树状分布图,深入病房、家庭、社区、团体等对病例及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以发病时间计算,自2003年4月13日至5月8日,包括输入病例在内发病175例,发病率为1.9/10万,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达8.O%。整个流行过程不足1个月,流行特点:1例“超级传播者”直接或间接传染了全市94.3%的病例;呈现以A、B、C 3家医院聚集发病为特点的爆发性流行,占全市病例的68.6%,3家医院外的家庭聚集发病占全市病例的14.3%,同事间传播为2.3%,散发者为9.1%,这些散发者未造成接触者感染;早期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38.2%,流行全过程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1975名医护人员的总感染率为3.4%;全部流行过程传染源明确,传染链清晰,全市仅3例患者未找到传染源,占病例总数的2%;在10例源头病例中仅“超级传播者”和另一病例传染了其接触者,其他传染源由于及时隔离未造成任何传播。结论: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链并进行范围适当、及时有效的封闭及隔离措施,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全民的警觉度,传染链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切断,从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6.
提高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能力是公共卫生部门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全球许多国家通过加强传统监测系统、增加新监测数据源和手段、研究有效的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了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早在2003年SARS暴发之前就着手开展了传染病流行预警技术研究,并成功建立了探测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移动百分位数法.在此基础上,中国CDC又历时多年,先后开发完成了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预警信号响应流程,并在国内10个省份试点测试,于2008年4月在全国CDC系统中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国内最为庞大的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开发了简便实用的预警方法,实现预警信号的自动产生和及时发送,并对预警信号响应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收集.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各级CDC机构早期发现潜在传染病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MRSA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2001年7月~2003年3月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呼吸系统医院感染进行病原学监测. 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菌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的方法(PFGE)进行分型,确定菌株亲缘关系,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在各种呼吸道采集标本中共收集到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8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89.47%,MRSA在我所病区中引起59例医院感染,属于暴发形式发病的有23例,属于聚集性发病的有19例,散发病例17例,PFGE分型表明,绝大多数MRSA属于同一型(A型)共有60株,其中A1亚型28株,A2亚型14株,A3亚型17株,A4亚型1株. 结论MRSA引起的呼吸系统医院感染十分严重,并主要由少数菌株的传播引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MRSA的流行和播散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9.
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调查了解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诺如病毒RNA检测以及细菌分离培养常规方法。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生病例444例,其中犯人360例,同时波及周围村屯及矿区工人;首例9月18日,末例10月7日,高峰在9月25~26日,不同区域流行时间不一致;病例分布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病例以成人为主;临床表现较轻,病程多在2~3天,有一定自限性;血常规多正常,大便常规均无异常;26份粪便标本中24份诺如病毒RNA检测阳性,1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份同时检出诺如病毒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结论证实此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传播途径主要系生活接触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