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7篇 |
预防医学 | 53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 Vigezzi P.A. Icely C. Dudiuk E. Rodríguez M.S. Miró G.D.V. Castillo A.I. Azcurra C. Abiega J.P. Caeiro F.O. Riera G. García-Effrón C.E. Sotomayor 《Journal de Mycologie Médicale》2019,29(4):285-291
PurposeOur objectives were to report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andidemia in Argentina's central reg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prevalence of C.parapsilosis sensu lato species, their virulence factors and their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s.MethodsYeasts isolated from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Córdoba (Argentina) (n = 35) were molecularly identified. The production of lipase and acid aspartic protease (Sap), the adhesion capacity, and the isolates’ ability to form biofilm were evaluated.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7 antifungal drugs was evaluated (CLSIdocument M27-4thed).ResultsC. albicans was the most prevalent species (48.57%) followed by C. parapsilosis sensu lato (28.57%). The 30-day survival rate for C. albicans candidemia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non-albicans blood infections (50.00% vs. 57.90%). C. parapsilosis sensu stricto and C. orthopsilosis account for 60% and 40% of the cryptic species. Sap produc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capacity were higher in C. parapsilosis sensu strico than in C.orthopsilosis. All the strains were susceptible to caspofungin (CAS), anidulafungin (AFG), amphotericin B (AMB), posaconazole (POS) and voriconazole (VRC). Azoles were the most potent agent against C. parapsilosis sensu lato followed by echinocandins and AMB.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MICs for fluconazole, VRC, POS and AMB. Contrarily, C. parapsilosis sensu stricto strains showed lower MIC than C. orthopsilopsis isolates for itraconazole and higher MIC values for echinocandins (P < 0.01).ConclusionsWe report a high frequency of isolation of C.orthopsilosis in candidemia patients of central region. Data on the prevalence, virulence capability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of C. parapsilosis complex provide new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cryptic species in Argentin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uminal B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
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luminal B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8例,其中75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53例HER-2阳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后。
结果两组患者在骨转移确诊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骨转移发生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7、6.927、12.209、11.222,P=0.034、0.023、0.002、0.004)。Luminal B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8个月,5年生存率22.7%,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分别为27.1个月和20.7%,两组患者骨转移后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8,P=0.528)。
结论Luminal B型HER-2阳性比luminal B型HER-2阴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更具有发病年龄大、原发肿瘤直径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术后发生骨转移时间早等特点,但两种类型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X光影像的差异,以及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因乳腺肿物住院,且均进行术前乳腺X光摄片,并最终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完整诊疗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X光影像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参照2019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CSCO BC指南)推荐方法进行分子分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组间的X光影像差异并探讨病灶X光征像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五组分子亚型的X光影像在腺体分型、肿块类型及肿块边缘特征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三阴型的腺体分型多为散在纤维腺体型(50.0%,18/36);对比其余分子亚型,三阴型多表现为单纯肿块(83.3%,30/36)且肿块边缘光整(52.8%,19/36);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病灶的X光影像在腺体分型、肿块类型及肿块边缘特征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中高分化组,低分化组的腺体分型多为散在纤维腺体型(37.3%,19/51),X线影像多表现为单纯肿块型(52.9%,27/51)且肿块边缘多光整(31.4%,16/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边缘特征是X光影像辨别低分化组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与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V=0.482,P<0.001),其中三阴型低分化组占比(63.9%,23/69)及Luminal A的中高分化组占比(97.2%,72/74)均显著高于其余亚组(P<0.001)。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可以一定程度上辨别分子分型及病理组织学分级,能够为乳腺癌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提前预测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种群结构。方法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2006-2020年我国16个省份收集的763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编码基因(spa)和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分型,使用BioNumerics 7.5软件创建基于ST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国外进口食品分离到的金葡菌31株被纳入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763株金葡菌共鉴定出90个ST型和160个spa型别,其中20种为新ST型别。72个(72/90,80.0%)ST型属于22个克隆群,其中主要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占82.44%(629/763)。其中优势克隆群中ST型和spa型别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多态性变化。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阳性率为7.60%,共鉴定出7种SCCmec型别,以ST59-t437-Ⅳa(17.24%,10/58)、ST239-t030-Ⅲ(12.07%,7/58)、ST59-t437-Ⅴb(8.62%,5/58)、ST338-t437-Ⅴb(6.90%,4/58)和ST338-t441-Ⅴb(6.90%,4/58)为主。本研究分离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被分为2个种群分支,命名为Clade1和Clade2,相同克隆群、ST型和spa型别的菌株呈聚集分布。Clade1全部为CC7甲氧西林敏感菌株,Clade2中包括21种克隆群和所有MRSA菌株,MRSA菌株按照SCCmec和ST型呈聚集分布。CC398、CC7、CC30、CC12和CC188中的国外分离株与我国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本研究中食源性菌株主要优势克隆群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与既往报道的我国医院、社区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克隆群存在重叠现象,这提示食品作为病原体社区传播和食物中毒的载体,需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市2005~2006年分离的3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进行脉冲常凝胶电泳图谱特征。方法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 USA的统一方法进行脉冲常凝胶电泳,并对带型进行命名。采用BioNumerics图像分析软件做聚类分析。结果3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被分成17个带型,主要带型J16N11BJ0001到J16N11BJ0009的聚类相似性为92%,含概菌株占实验菌株总数的67%。结论建立北京市宋内氏志贺氏菌脉冲常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和初步带型数据库,获得了宋内氏志贺氏菌的主要克隆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PFGE方法应用于布鲁氏菌分型研究,探索建立布鲁氏菌PFGE分型的最优化方法。[方法]在用PFGE方法进行布鲁氏菌基因分型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内切酶、酶切的浓度和时间、脉冲时间等影响PFGE分型结果的因素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条件对布鲁氏菌19株标准菌株进行分型研究。[结果]在布鲁氏菌的PFGE分型研究中,选择XbaI为内切酶、酶切浓度为96u/200μl、酶切时间为4h、脉冲时间为2~25s为PFGE电泳的优化条件,在分析的19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中,6种布菌的PFGE图谱各不相同,但PFGE不能将种内不同生物型布菌完全区分开来。[结论]PFGE方法可用于布鲁氏菌的基因分型的研究,是对传统分型方法一种较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宁波市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霍乱病原菌之间的分子分型和遗传相关性,研究宁波市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对2004~2006年宁波地区霍乱疫情中分离的52株O139群霍乱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PFGE)分子分型研究。结果:52株O139群霍乱弧菌基因组DNA经NotⅠ酶酶切、PFGE图谱分析,DNA条带得到有效分离,在20~500 KB区间产生约20条带。所有菌株按条带数量和位置的不同分为5个型别。结论:PFGE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遗传相关性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上海市2006—2007年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追溯2002—2007年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来源,比较鼠伤寒沙门菌食源株与腹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全球沙门菌监测(GSS)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耐药表型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经培养确认的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数,在2006—2007年本市非伤寒沙门菌型病例构成中仅次于肠炎沙门菌,食品菌株多源于禽(64.4%)和畜肉制品(17.8%),其多重耐药菌株显著高于腹泻株(P<0.05)。PFGE将7株食品株和44株腹泻株分为23种带型,优势型为1型(8株)、2型(6株)、29型(4株)、49型(8株)和6型(4株),与食源菌株完全匹配的仅有49型、6型共7个病例(15.9%,7/44)。PFGE-1型腹泻株在2006和2007年分别为2例和6例,2型分别为4例和2例。[结论]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高度散发和分散爆发的流行特征,没有与本地食品菌株相匹配的优势克隆型分别是PFGE 2型和1型,与市售生鲜类肉食品污染株之间的遗传同源性低。推测传染源可能由输入性传染源对食品等媒介形成二次污染所致。建议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以揭示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9.
军团病主要由嗜肺军团菌引起.在军团病暴发流行时,进行分离株的种型鉴定以及环境和患者样本分离株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于追查传染源、准确诊断军团病、预防和控制军团菌感染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已不能满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需要,分子分型技术的应用成为相关研究热点.文章对目前军团菌的几种常用分子分型技术(SBT、AFLP、PFGE、Ribotyping、脂肪酸分型)的原理、特点、分辨能力、重复性及应用情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本市罕见沙门菌血清型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分离自不同来源标本的22株7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析,脉冲凝胶电泳选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结果]2株列克星敦、2株非丁伏斯沙门菌的电泳图谱显示有较大差异,2株蒙得维的亚、2株朗根萨尔查、2株乌普萨拉、5株胥戈成格隆、4株波摩那的图谱显示存在同源性。[结论]本市沙门菌罕见血清型的流行菌株和食品菌株之间既存在分子水平的同源性也存在非同源性,加强沙门菌综合监测和即时分子分型可预警罕见沙门菌血清型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