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贵重医疗器械纳入医保后医院医保费用变化的原因,为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对上海市8家三级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城保患者费用信息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的方法 对政策调整前后的医生对待医保患者和自费患者的行为变化进行比较.选取某医院5个科室的医患双方进行调查问卷。结果 政策调整后所研究贵重器械的国产化率由35.00%下降至26.26%;65.71%的患者倾向于进口材料,81.25%的医生和62.86%的患者倾向于限价支付:模拟医保限价支付后,提高材料的10%~30%的国产化率可以使患者自负费用由19046.38元逐步下降至2124.80元,而医保支付费用的下降比例为10.19%~38.42%。结论 分析结果 客观反映了限价支付方式的优势,是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3.
试论医用消耗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用消耗品实现计算机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使用者角度对医用消耗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医用消耗品的科学化、经济化及标准化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黄圣洁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
通过基线调查,了解内江市主要三甲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医用耗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主要问题,找到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的突破口,提出从机制创新、评价标准、医保限价、名称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完善医用耗材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国内医疗产业的发展,我国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种类和质量不断提高,出口额也在逐步扩大。2012年,中国规模企业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564.51亿元,市场规模较2000年翻了近1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92%,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2012年我国一次性医用耗材出口额占医疗器械出口额的18.6%。本文依据多种数据如GTA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等分析预测了未来5年世界和中国一次性医用耗材市场的发展,并对静脉输液耗材、血液净化耗材、护创辅料耗材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为完善我国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检索收集2019年7月1日—2020年10月1日我国各省出台的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相关政策,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各省在采购品种、采购量、分组规则、评审方法、价格降幅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采购品种遴选标准应透明化;应统一分组规则,并构建竞争格局;应先质量评价,再竞价谈判;多举措并行,提高医疗机构积极性;应规范约定采购量和剩余采购量分配,杜绝二次议价;坚持政府主导,保证中选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医疗耗材安全溯源体系,建立医疗耗材溯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方法:从医疗耗材全生命周期内生产、仓储、转运及使用等的需求出发,基于浏览器与服务器(B/S)结构,采用数据关联、多维数据查询及二维码编码等方法,建立医疗耗材溯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结果:通过构建医疗耗材溯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医疗耗材溯源管理功能,简化了操作过程,从流程上全面覆盖了可能影响耗材质量的各种因素,提高了突发耗材相关不良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结论:建立医疗耗材溯源管理系统,可实现信息完整性校验、风险预警、问题溯源和效期提醒的功能,为深层分析耗材不良事件原因提供信息化平台,对于医院构建类似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医用耗材效期管理,以减少近效期耗材的在库数量及发生率,保障临床医用耗材使用安全。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每月上报的近效期耗材品规数量和在库的耗材总数量,其中1-6月采用传统医用耗材管理模式,7-12月采用医用耗材效期管理模式。记录医院2019年1-12月医用耗材的采购验收入库环节、申领发放使用环节和监督管理环节的干预和处理数据,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方式平均近效期品规数量及发生率。结果:2019年1-6月平均近效期耗材的品规数及发生率分别为(21.00±5.51)件和(3.60±1.03)%;同年7-12月分别为(12.17±6.77)件和(1.78±1.02)%,两者平均近效期耗材的品规数及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9,t=3.068;P<0.05)。结论:通过健全的信息系统辅助,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近效期在库数量和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医用耗材在医院日常运营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医院耗材管理的现状问题,探索了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医疗耗材管理中,可实现“五专”“五化”的管理目标,为医院医疗耗材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