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完全免费   25篇
  预防医学   40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nother featur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BACKGROUND AND AIMS: Hepatic steatosis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no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lipidemia.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in order to evaluate whether patients with steatosis/NASH presented common feature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METHODS: In 30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the glucose/insulin profile, lipid profile, and serum leptin were evaluated and correlated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d energy expenditure, assessed by bioimpedance spectroscopy and indirect calorimetry, respectively.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a group of eight controls. RESULTS: Obesity was present in 80% of patients, hypertension in 50% and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in 33%. Glucose metabolism was altered in 69%, with elevated insulin in 14 patients. Serum leptin, higher in women, was increased in patients: 33.9 +/- 38.9 vs 9.6 +/- 6.9 ng/ml, P< 0.05.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sulin and leptin, both of which correl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fat mass and percentage of body fat. Dyslipidaemia was found in 80% of patients: 45% presented low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 58% high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and 38% elevated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CONCLUSIONS: There i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nd feature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suggesting a simultaneou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ecreased sensitivity to leptin.  相似文献
2.
瘦素、雌二醇和睾酮在女性青春期中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研究瘦素在女性从青春期前到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作用 ,及瘦素、雌二醇和睾酮在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检测 7~ 1 7岁不同营养状况 (1 50名肥胖、1 50名正常和 1 50名营养不良 )女性血中瘦素、雌二醇和睾酮水平 ,并调查了月经初潮时间。结果显示 7~ 1 7岁女性瘦素变化规律 :逐渐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 (肥胖组、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峰值分别为 1 4 46μg ml;8 85μg ml;8 60 μg ml)→下降→出现突增(第二高峰 )→突降 (1 3~ ,P <0 0 1 )→缓慢上升→下降的趋势 ;不同营养状况女性瘦素突增时间不同 ,第一高峰与青春期发育开始时间相一致 ,第二高峰出现在青春期后期。三组雌二醇水平从 1 1岁开始迅速增长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瘦素与雌二醇无相关性。三组睾酮在 1 0岁均出现增长高峰 ,之后下降 ,在 1 2岁均出现迅速升高。瘦素与睾酮无相关性。提示瘦素可能是调控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的决定因素 ,瘦素第一增长高峰可能是青春期启动信号 ,第二增长高峰可能是青春期结束信号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与血糖及血脂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与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法对42对7-10岁肥胖及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及血糖、血脂水平的测定。结果 肥胖及对照儿童瘦素水平分别为2.74-45.125μg/L和0.53-10.18μg/L,经对数转换后肥胖组平均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及体脂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3%的肥胖儿童有瘦素抵抗,肥胖瘦素敏感组与体重正常组的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均差异无显著性,而肥胖瘦素抵抗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肥胖瘦素敏感与瘦素抵抗儿童年龄、性别分布及BMI、WHR的差异无显著性,但瘦素抵抗组TG显著高于瘦素敏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瘦素敏感组。结论 肥胖儿童即存在瘦素抵抗,瘦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筛查高危肥胖儿童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儿童血瘦素水平对青春期发育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血瘦素水平对儿童青春期发育的作用.方法单纯性肥胖和健康学生各300名,调查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时间,测定血瘦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结果随年龄增长,瘦素在男生呈低→高→低变化,肥胖组(1.04±0.21)nmol/L→(1.20±0.27)nmol/L→(0.66±0.10)nmol/L,对照组(0.31±0.06)nmol/L→(0.45±0.10)nmol/L→(0.19±0.04)nmol/L;在女生呈增高趋势,肥胖组从(0.89±0.15)nmol/L增至(1.39±0.23)nmol/L,对照组从(0.46±0.08)nmol/L增至(0.88±0.18)nmol/L.各组性激素呈增高趋势.生长激素呈某一年龄突增,且男女不同(男生14~15岁,女生13~14岁).各年龄肥胖组瘦素和胰岛素高于对照组;男生各年龄肥胖组生长激素低于对照组.男女肥胖组血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男(0.71±0.17)nmol/L与(0.30±0.04)nmol/L,女(1.11±0.21)nmol/L与(0.70±0.18)nmol/L;其初潮/首次遗精时间提前,男(12.5±1.2)岁与(13.2±1.2)岁,女(11.6±0.8)岁与(12.8±0.9)岁.女生瘦素水平高于男生,其初潮时间早于男生首次遗精时间.肥胖组男生的睾酮与瘦素呈负相关,女生的雌二醇与瘦素呈正相关,男生的生长激素与瘦素呈负相关,女生的生长激素与瘦素呈正相关;对照组女生的胰岛素与瘦素呈正相关.结论瘦素对青春期的启动可能有重要作用,对女性可能比男性更为重要;瘦素与生长激素相关关系的两性差异可能是造成男女生长突增时间不同的原因之一;瘦素与性激素相关关系的两性差异可能是造成男女首次遗精/初潮时间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肥胖与正常儿童血中瘦素与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研究瘦素与笥激素水平在肥胖和正学儿童青春期发育中的变化规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 检测10-15岁300名单纯性肥胖儿童与3000名正常儿童血中的瘦素和性激素水平。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瘦素水平在男孩中呈现由低→高→低的变化规律,在女孩中呈现逐渐增高趋势;性激素水平在各组儿童中呈现增高趋势。各年龄段肥胖儿童血中瘦素水平均明显地正常儿童(P<0.01);肥胖男孩睾酮水平在10、11、12岁显低于正常男孩(P<0.01),在15岁显高于正常男孩(P<0.01);肥胖女孩雌二醇水平在10岁显高于正常女孩(P<0.05),在12、14、15岁3个年龄组显低于正常女孩(P<0.05或P<0.01)。另外还发现,男孩睾酮与瘦素呈强负相关(肥胖组:r=-0.83,P<0.01;正常组:r=-0.93,P<0.01);女孩雌二醇与瘦素呈强正相关(肥胖组:r=0.84,P<0.01;正常组:r=-0.95,P<0.01);结论 瘦素可能启动儿童青春期的开始并受性激素的调节,并且其在女孩青春期发育中可能发挥比男更为重要的作用;瘦素与性激素相关关系的两性差异 可能是造成男女性发育开始时间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肥胖儿童瘦素、胰岛素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瘦素、胰岛素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对筛选出来的54名肥胖儿童和60名正常体重儿童进行瘦素、胰岛素、C-肽、血糖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 肥胖组儿童瘦素、胰岛素、C-肽、血糖水平高于非肥胖组儿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肥胖组儿童低于非肥胖组儿童,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瘦素与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体脂肪、臀围、胰岛素、C-肽浓度均呈显正相关(P<0.05),与血糖、瘦体重、腰臀围比没有相关性。结论 肥胖儿童存在瘦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瘦素与体质指数、胰岛素浓度呈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减肥对单纯性肥胖女生胰岛素和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减肥对单纯性肥胖女学生胰岛素和瘦素抵抗的作用。方法抽取单纯性肥胖女学生120名,采用有氧运动、合理饮食、心理矫正等措施进行为期10个月的试验,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试验前后血瘦素、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女学生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同龄人,减肥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肥胖女学生体内存在胰岛素和瘦素抵抗作用,试验减肥能改善肥胖女学生内体胰岛素和瘦素抵抗,从而起到调节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瘦素与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聚集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瘦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 (MS)组成成分的关系 ,分析MS危险因素聚集的特征和规律。方法 观测 795名非糖尿病成人的空腹血清真胰岛素 (FTI)、瘦素、血脂、血糖水平以及血压、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和定量胰岛素敏感检测指数 (QUICKI)等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瘦素水平与上述变量的关系。结果 血清瘦素浓度随代谢异常组合个数的增多而上升。瘦素水平处于上三分位人群检出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MS的比例比处在下三分位的人群明显升高。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男性与女性组包括瘦素等 11个变量的变化各受 3个因子支配 ,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 2 0 %和 6 6 7% ,分别由瘦素与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FTI、QUICKI和高甘油三酯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变量构成的核心因子 ,由血糖、FTI、QUICKI和高甘油三酯 (女 )构成的糖耐量因子以及由血压和体重指数 (男 )构成的高血压因子 ,其中高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 (IR)同时连接前两个因子。结论 该人群的瘦素水平与MS的多个关键组成成分密切相关 ,高瘦素血症可能是MS的 1个新成分。MS危险因素的聚集受多个因子支配 ,IR虽起重要作用 ,但不能单独解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共轭亚油酸 (CLA)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PPARγ基因、瘦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 +CLA组 (每 10 0g饲料含CLA分别为 0 75g、1 5 0g、3 0 0g) ,于第 12周末处死动物 ,计算脂 体比 ,测定大鼠血糖、血脂及瘦素水平 ,并应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及瘦素水平 ,增加脂肪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血脂 ,并可通过激活PPARγ下调瘦素水平 ,有改善肥胖大鼠的瘦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40例腹透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外周静脉采血检测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和血清瘦素水平,并进行人体学测定和主观评估(SGA)以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40例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前者为(40.5±18.7)μg/L后者为(14.3±6.8)μg/L,(P<0.01);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SGA营养不良等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腹透患者血清瘦素增高与其营养不良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