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篇 |
完全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25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山西地区原发性肝癌(PHC) 中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状况。方法 选择以山西省肿瘤医院为主的省级4 所医院PHC患者98 例,检测抗-HCV、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抗- HBcIgM 等指标,均采用ELISA 法进行测定。结果 PHC 组抗- HCV 阳性率8.16 % ,HBV 感染率68 .3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 P<0 .05) 。两者的病因分值(ARP) 分别为94% 和91 % 。经1∶2 条件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抗- HCV、HBsAg 和抗- HBc 均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55 .06、10 .18 和9.85 。叉生分析结果表明,抗- HCV和HBsAg 双阳性的OR值为61 .37,较两指标单一阳性的OR值明显为高,亦高于两者单独阳性的OR值之和。结论 HCV 和HBV 感染均是PHC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HCV感染在致肝癌作用中,是当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HBV 仍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对肝癌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广州市原发性肝癌(PHC)的病因因素,本研究对100例原发性肝癌作了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表明,HBV感染与PHC关系最密切。此外,HCV感染、社会心理因素、肝炎家族史、单独厨房及抽油烟机的缺乏、食鱼生食物可能与PHC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HBV感染、HCV感染、负性事件、单独厨房、食鱼生食物与广州地区PHC的发生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尤以HBV与其他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确定河南省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选择152例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肝癌住院病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115例非肝病住院病例(排除肝胆系统疾患)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HBV感染是河南省肝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OR=31.22);HCV单独致肝癌的OR值为2.57,95%可信限为0.57~12.03,无统计学意义。但当HCV和HBV同时存在时,OR值为42.85,明显高于HBV或HCV单独致肝癌的危险性,呈明显的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HBV感染、本人肝病史、家庭肝病史、饮酒史,长期食用玉米、花生及花生类制品和精神创伤史等因素与肝癌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肝癌微血管形成 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 ,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结果 所有肝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 63 9%,无包膜组为 78 3 %,伴有远处转移组为 90 9%;肝癌组织VEGF水平 ,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未见显著差异 (P >0 0 5 ) ;肝癌组织总RNA水平显著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 ,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 (P <0 0 1)。结论 资料提示VEGF过度表达是反映肝癌侵袭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模式 ,探讨本病的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Penrose法、简单分离分析和Falconer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队列中的 10 0例原发性肝癌家系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样本来自同地区 9万名 8年随访队列人群 ,分析遗传模式并将队列中家系样本发病情况分别与队列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 ,计算遗传度。结果 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肝癌发生率为 4 .0 % ,高于一般人群发生率 (0 .4 4 % ) ,也高于队列人群的肝癌发生率 (1.0 3% )。HBsAg阳性在先证者家系中存在聚集 ,且HBsAg阳性与肝癌的发生有强相关(OR =8.4 4 ,95 %CI :3.37~ 2 0 .0 6 ,P <0 .0 0 1) ;应用Penrose法计算 ,同胞肝癌发生率 一般人群肝癌发生率 (s q)接近 1 q1 2 ;简单分离分析提示不符合单因子遗传模式 ;与一般人群遗传度相比 (5 9%±7% ) ,队列人群遗传度h2 =4 2 %± 6 % ,P <0 .0 5。在控制了HBsAg后 ,一般人群遗传度下降为4 7%± 7% ,队列人群遗传度下降为 2 9%± 8%。结论 肝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 ,为一多因子疾病 ,受遗传与环境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陕西地区110例原发性肝癌(PHC)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结果显示HBV与PHC关系最密切。此外,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吃蔬菜和水果少均可能与PHC发生有关。并且HBV感染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之间均有协同作用。提示HBV感染除可能有直接致癌作用外,还可与其它因素共同起到协同致癌作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与负性事件可能是PHC的主要危险因素,蔬菜水果可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洛阳市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洛阳市HBV、HCV和HG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洛阳市 6 8例肝癌患者和 179例对照的血清 ,应用EIA法检测HBV、HCV和HGV感染指标。结果 HBV感染的六项血清学指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抗 -HCV在两组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抗 -HGV。HBV与HCV合并感染在肝癌的发生中呈简单相加模式。HBsAg、总HBV感染和抗 -HCV分别可以解释洛阳市肝癌病因的 84 .78%、6 1.19%和 6 .2 0 % ,而抗 -HBs阳性则使肝癌发病危险降低 32 .75 %。结论 HBV和HCV感染是洛阳市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不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肿瘤标志物与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建立肝癌诊断的优化联检模式。方法:选择目前临床常用诊断肝癌的四种肿瘤标志物(AFP,AFU,FER,GA),在考虑其单独和联合检测对PHC诊断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权重系数,采用综合权重评分法,对不同联检模式进行等级评分。结果:四项肿瘤标志物的平均水平及阳性率均为肝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FP,ASFU,FER,GA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73.91%,82.80%及84.44%,特异度以AFP最高(97.41%),AFP与其余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其灵敏度均有明显的提高,达94%以上,特异度则以AFP+GA为最高(84.21%),在不同权重系数标准下等级评分,无论从灵敏度,特异度方面,还是从预测值角度分析,均以AFP+GA的综合评分为最高(99分以上),其次为AFP+AFU,本次研究评选出AFP+GA为PHC诊断的最佳模式,结论:AFP为诊断肝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甘胆酸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对PH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与AFP联合检测,在诊断的真实性 和效益方面均显示出较好效果,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及原发肝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 ,选择临床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癌手术病人的术前血清、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HGV RT PCR法检测标本中HGVRNA。结果 ,在临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及肝癌手术病人中庚型肝炎感染率分别为 9% ( 12 / 130 )、10 % ( 3/ 30 )、17% ( 4 / 2 4 )、0 % ( 0 / 2 4 )。证明庚型肝炎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肝炎病毒 ,并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而与肝癌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化疗栓塞后p53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肝细胞癌p5 3蛋白表达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的作用。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13 6例 ,其中行 1~ 5次TACE后Ⅱ期手术切除 79例 (TACE组 )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 4组 ,A组 ,仅灌注化疗药物 11例 ,治疗 1~ 4次 ;B组 ,化疗药加碘化油栓塞 3 3例 ,治疗 1~ 5次 ;C组 ,化疗药加碘化油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2 3例 ,治疗 1~ 3次 ;D组 ,化疗药加碘化油、无水乙醇、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12例 ,治疗 1~ 3次。单纯手术 5 7例 (非TACE组 )。用TUNEL法检测AI ,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Bcl -2 ,Bax ,p5 3 ,Ki-67和PCNA蛋白表达。结果 梁索型、透明细胞型p5 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腺样型、实体型、低分化或未分化型、硬化型 ( P <0 0 5 ) ;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 ,p5 3蛋白表达也逐渐增多 ( P <0 0 5 ) ;p5 3蛋白表达与PCNA和Ki-67蛋白表达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与AI ,Bcl-2 /Bax蛋白表达率显著负相关 (P <0 0 5 )。p5 3蛋白表达A组显著高于B、C、D组和单纯手术组 ;B组显著高于C和D组 ;D组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 (P <0 0 5 )。结论 在肝细胞癌化疗栓塞中p5 3蛋白表达起增强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