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扶贫工作效果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2000年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在11个省(自治区)21个贫困县开展了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免疫.2001年8月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1个县抽查了5 407对2000年出生的婴儿及其母亲的指血,用胶体金纸条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对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第1针及时接种率以及分娩情况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全程接种率为出生儿童的94.05%,第1针及时接种率为75.74%,保护率86.23%.婴儿HBsAg下降到0.72%,效果极好.21个县中有14个县(66.7%)疫苗保护率平均为94.6%,有7个县(33.3%)疫苗保护率平均为70.29%.其保护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住院分娩率低,第1针及时接种率低和对基层医生宣传不够等诸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国产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抗体反应和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观察多批次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CHO细胞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的抗体反应和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1992~ 1999年应用 6批国产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 ,按 0、1、6个月程序免疫 4 5 1名 6~ 12岁儿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种后 1年内的抗体反应 ,并分别随访观察了 2~ 6年。同时应用 4批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 ,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12 2名 ,观察免疫后 1年内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效果。结果显示 :所有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发生。完成全程免疫后 1个月 (T7)时 ,接种各疫苗组儿童的抗体阳转率均 >93% ,各组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无或低应答率均值为 2 13% ,抗体滴度为2 11 74~ 347 2 7mIU/ml。 2~ 6年随访期间 ,不同疫苗组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有相同的下降趋势。 12 2名高危新生儿中 2 9人在免疫后 1年HBsAg持续阳性 ,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 74 6 4 % (6 6 4 1%~ 85 19% )。表明国产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安全性好 ,效果稳定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显著优于血源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3.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了研究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发生机制,本次研究首先对经过严格筛选的无弱应答和强应答(对照)者一级亲属(分别有80和79人)自然状况下的HB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弱应答组HBV的感染率为33.8%,明显高于强应答组的15.2%(P=0.01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无弱应答和强应答组一组亲属中乙肝三项指标全阴性和单项抗-HBs低水平者56人(分别为27和29人)接种乙肝疫苗后T7时抗-HBs的分布情况,两组分别随访到24人和28人,结果无弱应答组的GMT显著低于强应答组的GMT。表明无弱应答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患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上海市于1999年8月7~15日,开展了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841名适龄儿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婴儿卡介苗免疫接种率为100%,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为99.88%,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为99.88%,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为99.76%,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为99.76%.调查发现,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和儿童家长/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对本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无影响,但儿童家长/监护人对计划免疫、乙肝和乙肝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儿童家长/监护人对乙肝疫苗收费的可接受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乙肝基因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乙肝基因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对56例广州市区HBsAg单阳和HBsAg、HBeAg双阳孕妇所产婴儿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基因疫苗。结果未发现一例婴儿出现不良的疫苗反应;其中对14例单阳孕妇婴儿的保护率为100%,而对34例双阳孕妇婴儿为88.2%,两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1.34P>0.1);全程免疫1年后随访了54例婴儿,虽然79.6%由母亲照料,33.3%用母乳喂养,但均未发现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提示乙肝基因疫苗具较高的安全和有效性,是替代乙肝血源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理想免疫制剂。 相似文献
6.
上海、天津、太原三市部分农村人群HBsAg阳性者某些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3年7~10月份,分别在上海郊区场北村、天津郊区北湖村、太原郊区西蒲村进行了一次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三个村庄HBsAg的年龄标化阳性率分别为6.2%、3.3%和4.9%,场北村最高。除此之外,场北村与北湖村和西蒲村相比,HBsAg阳性者在其年龄、性别、HBsAg阳性率、抗-HBe阳性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与1980年上海地区HBV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相比,场北村10岁以下儿童HBsAg的阳性率显著下降。分析认为,导致场北村HBsAg阳性者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场北村儿童广泛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经乙型肝炎(乙肝)疫苗10μg3针全程免疫接种4、5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54%和72.03%。其抗-HBs低滴度(≥10~99mIU/ml)占44.61%,中等滴度(≥100~999mIU/ml)占32.34%,最高值为857mIU/ml。对抗-HBs<10mIU/ml与≥10mIU/ml的各组予以乙型肝炎疫苗10μg1剂再免,再免后1个月抗-HBs大幅度升高,3个月时-HBs开始回落,6个月时抗-HBs大幅度下降,至12个月左右时抗-HBs逐趋于再免前的水平。本文提示国产乙型肝炎疫苗具良好的免疫效果,5~7年内不必普遍性再免。对-HBs<10mIU/ml的儿童再免后有一定裨益,但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低应答者再免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索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低应答者的再免疫方法,于2000年10月~2002年11月,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0μg×3)后抗-HBs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均阴性的171名婴儿随机分成6组,除设立1组对照外,其余5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再免疫方法A组,增加接种次数,再接种3针;B组,接种剂量加倍,再接种3针;C组,改变接种途径,改为皮内接种3针;D组,接种疫苗与A组相同,但同时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1个疗程;E组,更换疫苗种类,改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5组均按0、1、2个月程序接种.结果显示抗-HBs总阳转率为89.04%,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90.38mIU/ml.A、B、C、D、E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7.50%、90.91%、60.00%、100.00%、96.77%;各组GMT分别为604.82mIU/ml、770.46mIU/ml、372.45mIU/ml、651.70mIU/ml、508.66mIU/ml.第1、2、3针再免疫后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59.79%、84.71%、89.04%;GMT分别为122.71mIU/ml、354.70mIU/ml、590.38mIU/ml.表明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失败的婴儿,再免疫的效果是肯定的.相对而言,以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或更换乙肝疫苗种类更为理想,再免疫的针次以2~3针为宜,免疫程序0、1、2个月即可. 相似文献
9.
10.
61例婚前体检对方为HBsAg(+)或HBsAg和HBeAg(+)的易感配偶,随机单盲分成两组于婚前接种乙肝疫苗或安慰剂。结果6个月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3.33%(28/30)和6.45%(2/31),差异显著(P<0.01),结婚暴露6~12个月HBV感染率分别为6.67%(2/30)和61.29%(19/31),P<0.01,其保护率达89.12%,95%可信限为74.24~100.00%。表明乙肝疫苗接种易感新婚夫妇的血清免疫应答和阻断HBV传播的流行病学效果可靠。这对个人、家庭和后代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