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完全免费   11篇
  预防医学   2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肺炎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4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肺炎的发生率为2.3%、病死率14.8%,其发生与高龄、术前合并疾病密切相关。结论 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降低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状态MG7表达的动态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G7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组化技术检测406例胃黏膜MG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肠上皮化生类型。结果:从组织学角度观察,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癌;Ⅰ、Ⅱ型肠上皮化生→Ⅲ型肠上皮化生,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从临床疾病角度观察,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结论:MG7抗原与胃癌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萎缩性胃炎,Ⅲ型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进行严密监测有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MG7在胃癌前疾病动态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第3外显子上第84和第53密码子上的多态性改变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应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191例胃癌病例组与251例健康对照组MGMT-Leu53Leu和MGMT-Leu84Phe多态改变的频率。结果MGMT-Leu84Phe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CC 74.3%,CT 23.6%,TT 2.1%)和对照组(CC 74.1%,CT 23.5%,TT 2.4%)的分布情况与MGMT-Leu53Leu基因型相似,差异无显著性;MGMT-Leu53Leu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CC型(75.4%)、CT型(21.5%)、TT型(3.1%),对照组分布为CC型(72.1%)、CT型(24.7%)、TT型(3.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按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pylori感染以及胃癌家族史等因素分层分析也没有发现两个位点的突变基因型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结论结果显示MGMT-Leu53Leu、Leu84Phe与胃癌的发生没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4.
食管贲门癌术后肺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肺炎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3月~2004年3月2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肺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食管贲门癌术后肺炎的发生率为2.58%,病死率为0.46%, 其发生和高龄、术前合并心肺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部位和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结论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降低食管贲门癌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的营养免疫状况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84例老年胃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及肠外营养(PN)组,于术后24 h开始予以相同热量及氮量营养支持,分别观察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的营养及免疫指标于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5),免疫指标EN组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与PN组相比,明显促进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费用.结论: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理想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泰兴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泰兴市439例胃癌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和95%可信限。结果:胃慢性疾病史、文化程度差、人均收入低、吸烟、不良饮食习惯、情绪较差均与胃癌有明显关系。其中胃慢性疾病史与胃癌发生最为密切(OR=22.01,95%CL为10.39-46.62)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Survivin基因在人胃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Survivin mRNA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46例胃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为32.6%,46例相应正常组织为10.9%,两组阳性表达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5).胃癌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78%)与相应正常组织(3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Survivin mRNA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不同的性别、肿瘤长径(>和≤5cm)、发生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TNM分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Survivin与胃癌形成有关,与胃癌发展侵袭无关.  相似文献
8.
弥漫浸润型胃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胃癌的生物行为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90例行术治疗的胃癌病人分为弥漫浸润型胃癌和非弥漫浸润型胃癌两组,比较两组的肿瘤组织病理分级、腹腔游离癌细胞、术后病理分期(PTNM分期)以及术后癌残留情况.结果弥漫浸润型胃癌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多为恶性度级别较高的病理类型(P<0.05),肿瘤易侵犯邻近脏器并发生远处转移(P<0.05),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PTNM分期多为Ⅲ期、Ⅳ期(P<0.05),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术后癌残留比例较高(P<0.05).结论弥漫浸润型胃癌具有与其他类型胃癌不同的生物行为学特点,临床上应注重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应用提高确诊,并且更应注重术前和术后的腹腔化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改善弥漫浸润型胃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QOL),探讨影响QOL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胃癌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LQ-STO22)和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组合问卷对116例胃癌术后1年的患者(胃癌组)进行调查,选择同期行胃部手术的非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1)胃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2)单因素比较显示QOL在不同年龄、家庭收入、营养锻炼、定期复查保健、职业性质、UICC-TNM分期、手术方式、根治度、联合脏器切除和术后化疗方面存在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入主效应模型的变量是:年龄,营养锻炼,定期复查保健,手术方式、根治度、联合脏器切除和术后化疗。[结论]胃癌术后患者的QOL较差,年龄、手术方式、根治度、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化疗、营养锻炼和定期复查是影响QOL的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胃癌中P16、Rb蛋白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p16和Rb基因表达产物P16、Rb蛋白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分析胃癌组织中p16、Rb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P16、RB蛋白的表达。结果:P16、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胃粘膜96.25%(77/80)、98.75%(79/80),不典型增生92.00%(46/50)、80.00%(40/50);胃癌47.54%(58/122)、59.84%(73/122),胃癌组中P16、Rb蛋白表达低于正常胃粘膜及不典型增生(P<0.05);胃癌中P16、Rb蛋白的表达的相互关系;P16、Rb蛋白均为阳性15.56$(14/90),P16、Rb蛋白 均为阴性7.78%(7/90),P17蛋白阳性、Rb蛋白阴性33.33%(30/90),P16蛋白阴性、Rb蛋白阳性43.33%(39/90),P16、Rb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16、Rb蛋白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胃癌组织中P16蛋白与Rb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