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42篇 |
免费 | 13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7篇 |
儿科学 | 481篇 |
妇产科学 | 372篇 |
基础医学 | 643篇 |
口腔科学 | 193篇 |
临床医学 | 2019篇 |
内科学 | 2920篇 |
皮肤病学 | 251篇 |
神经病学 | 630篇 |
特种医学 | 933篇 |
外科学 | 2510篇 |
综合类 | 4435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066篇 |
眼科学 | 161篇 |
药学 | 1438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123篇 |
肿瘤学 | 114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552篇 |
2021年 | 615篇 |
2020年 | 670篇 |
2019年 | 414篇 |
2018年 | 378篇 |
2017年 | 498篇 |
2016年 | 615篇 |
2015年 | 530篇 |
2014年 | 1411篇 |
2013年 | 1255篇 |
2012年 | 1567篇 |
2011年 | 1658篇 |
2010年 | 1470篇 |
2009年 | 1341篇 |
2008年 | 1237篇 |
2007年 | 734篇 |
2006年 | 629篇 |
2005年 | 629篇 |
2004年 | 695篇 |
2003年 | 608篇 |
2002年 | 539篇 |
2001年 | 410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术前均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对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2种检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2种方法联合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均为筛查和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 MR 动态增强扫描(DCE)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特征,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 MRI 影像资料,分析肿瘤的 MRI 表现,尤其是DCE 及 DWI 特征。结果:30例肿瘤 MRI 平扫 T1 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 呈等或稍高信号,T2 WI 抑脂序列呈高信号;所有病例 DWI 均呈高-稍高信号,ADC 值范围为(1.182±0.65)×10-3 mm2/s;动态增强扫描中24例病灶为 I 型曲线,6例为 II 型曲线;所有病灶第一分钟强化率为86.64%~87.99%,与正常卵巢对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泡膜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MRI 表现特征,结合 DCE 及 DWI 的特征能对诊断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298例接尘对象分批组织同期分别摄高仟伏和DR胸片,先由6名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医师随机均分甲、乙两组分别进行诊断,然后甲、乙两组合并阅片,使分组诊断不一致的结果得到统一.对DR和高仟伏两种胸片统一后诊断的胸片质量、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总体密集度、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尘肺分期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R胸片质量等级集中在优片(97.99%),高仟伏胸片集中在良片(93.63%);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尘肺分期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642、0.406、0.436,符合率分别为88.26%(263/298)、67.79%(202/298)、65.77%(196/298);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在下肺区DR胸片明显多于高仟伏胸片.结论 DR胸片质量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可用于尘肺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腹部及盆腔内来源不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下腹部及盆腔内来源不明肿块直径大于5cm的病例行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重建腹部及盆腔动脉血管影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成立2个诊断小组,A组仅凭CT断面图像做出诊断,B组凭CT断面图像及CT血管成像资料做出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2组的术前诊断准确率.结果:入组病例132例,显示肿瘤血管100例,MSCTA显示肿瘤血管的敏感性75.76%,肿瘤供血动脉作为肿瘤定位诊断依据的特异性95.00%,MSCTA组的术前诊断符合率92.42%,对照组的定位诊断符合率71.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较好地显示下腹部及盆腔肿瘤的供血动脉,对下腹部及盆腔来源不明肿瘤的术前诊断尤其是定位诊断具有明显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摄影(DR)技术在尘肺病检查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欲提交诊断的20世纪60~80年代参加国防施工的复退军人及部分经职业健康查体筛选的企业工人共计811例,同时拍摄高千伏(HkV)胸片及DR胸片,部分加照CT扫描胸片,并对二组胸片进行质量及尘肺病诊断一致性等方面的比较。结果二组胸片的质量对比发现:DR胸片总体质量优于高千伏胸片,尤其DR胸片的一级片率明显高于 HkV胸片,DR胸片的三级片率明显低于HkV胸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R胸片在图像清晰度及肺部微细结构显示方面较好,两组胸片的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尘肺患者胸片在小阴影形态、总体密集度、分布范围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 DR胸片质量好于HkV胸片,三级片率明显低于HkV胸片;DR摄影可用于尘肺病检查与分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对比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正常人群颈髓延髓角的大小,探讨颈髓延髓角对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明确诊断并手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63例,以及同期行M RI检查显示无颅颈结合部病变者40例,测量并比较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颈髓延髓角的大小。结果63例颅底凹陷症中有42例行术前及术后M RI检查,21例仅行术前M RI检查,63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38.0±11.2)°,42例术后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56.3±8.7),40例正常对照组明确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54.9±7.7)°,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颈髓延髓角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患者, P <0.05,术后患者颈髓延髓角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颈髓延髓角可以作为诊断颅底凹陷症及术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胰腺神经鞘瘤患者1例及文献报道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计72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纳入总结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54岁(范围17~89岁),其中女性40例(56%)。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体重减轻,或体检偶然发现胰腺肿物。肿瘤平均大小6.1 cm (1~20 cm)。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40%)、胰体/尾部32例(44%),沟突部6例(8%)。肿瘤表现为实性肿物27例(38%)、囊性28例(39%)、囊实性10例(14%)。2例通过术前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其余均为手术后标本病理诊断证实。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局部剜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1例。5例(7%)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良性组[(13.8±6.2)cm vs (5.6±4.1)cm,P =0.0004)]。手术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65月,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患者死亡。结论胰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大小与良恶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粪性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结肠粪性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共12例,均因腹膜炎体征行剖腹或腹腔镜探查术,术中根据 Maurer 标准诊断为结肠粪性溃疡穿孔。本组病人术后治愈出院10例,治愈率为83.3%,2例80岁以上病人因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第3天在重症监护病房死亡,死亡率为16.7%,术后主要合并症为肺炎(10例,83.3%)及胸腔积液(12例,100%)。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了解结肠粪性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快速手术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Mark Curtin MRCS MCh Robert P Piggott MRCS MCh Evelyn P Murphy MRCS MCh Sudarshan Munigangaiah MSc MCh FRCSI John P McCabe MSc MCh FRCS FRCSI Aiden Devitt MCh FRCS FRCSI 《》2017,9(2):145-151
Historically, a simple approach centered on palliation was applicable to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spinal disease. With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 more complicated algorithm has devolved requir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with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and support. We performed a database review including pertinent articles explor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spinal metastatic disease. The wide variation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umor response to treatment necessitat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ancer, symptom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for optim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metastases.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radiology have led to earlier and more focused diagnosis of spinal metastasis and acts to guide therapy.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neurophysiologic monitoring, and anesthetic expertise have allowed surgeons to perform more extensive procedures leading to improved outcomes and reduced morbidity. Radiation oncology input that is essential as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pain relief. Non‐operative measures may include bisphosphonate infusions,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e.g. hypercalcemia of malignancy), monoclonal antibody infusions, and chemotherapy if indic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malignancy. Input from psychology services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the bio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spinal metastasis.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he form of physiotherapists, social workers, and dieticians also contribute in maximiz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