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我国7~18岁汉族学生2010-2014年的腹型肥胖变化情况,探索学生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和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库中7~18岁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筛出腰围、身高信息不完整以及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异常样本,纳入分析共计228 562名。采用国内制定的腰围界值点和国际常用腰围身高比≥0.5判定腹型肥胖;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腹型肥胖年份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0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均值分别为(64.96±9.79)cm 和0.428±0.048,2014年分别为(65.90±10.07)cm 和0.434±0.051,2014年显著高于2010年(P<0.001)。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腰围界值:13.84%<17.13%;腰围身高比界值:8.91%<11.23%,P均<0.001)。2014年腹型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东中部高于西部,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段(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生(OR=2.37,95%CI: 2.26~2.48)、城市(OR=1.25,95%CI: 1.20~1.31),东部和中部(东部:OR=1.29,95%CI: 1.22~1.37;中部:OR=1.08,95%CI: 1.02~1.15),7~9岁和10~12岁(7~9岁:OR=1.89,95%CI: 1.77~2.03;10~12岁:OR=2.07,95%CI: 1.89~2.26)、早餐<3~5次/周(OR=1.17,95%CI: 1.07~1.28)、不愿意长跑锻炼(OR=1.72,95%CI: 1.64~1.80)、每天电视时间≥1 h(OR=1.06,95%CI: 1.01~1.13)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睡眠时间、每天锻炼时间、每天做作业时间可能与腹型肥胖无关(P>0.05)。结论 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学生腹型肥胖可能具有多种影响因素,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MMP2L和DOC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375个中国汉族人群的孤独症核心家系, 所有家系均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的方法, 检测IMMP2L基因rs12537269、rs1528039及DOCK4基因rs2217262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 通过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分析所研究位点多态性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 TDT结果显示, rs12537269和rs1528039位点在杂合子父母的2个不同等位基因之间无优势传递(P>0.05), 而rs2217262位点杂合子父母过多的传递A给患儿(χ2=5.343, P=0.021), 发生传递不平衡。结论 DOCK4基因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定全国汉族7~18岁儿童青少年分区域身高标准,并采用此标准与全国标准及WHO标准筛查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使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汉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数据,采用LMS法进行身高标准曲线的拟合,并以此对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对象进行生长迟缓筛查.结果 全国各分区域(Ⅰ~Ⅳ)身高水平差异明显,第Ⅱ分区18岁年龄组身高水平最高,第Ⅰ分区身高水平最低,男生相差3.18cm,女生相差2.92cm;全国男生身高标准与WHO标准差值为0.31~5.07cm,女生差值为0.98~4.22cm;在分区域标准、全国标准及WHO标准下,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平均发生率分别为2.22%、2.29%、5.25%,分区域标准下生长迟缓发生率与社会经济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最强.结论 全国统一的身高标准不适于区分地理、遗传等不可变因素与社会经济水平等可变因素造成的身高差异,因此应制定分区域身高标准来客观评价中国儿童身高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