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完全免费   211篇
  预防医学   153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总被引:486,自引:18,他引:4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13MI)值分类标准。方法 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共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200余人。比较中国儿童青少年BMl分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国际标准差距,计算随年龄BMI百分位数分布。利用P85、P90和P95组合成三个暂定标准,利用生理、血脂生化和体成分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运用B-spline曲线对选定标准作平滑化拟合。结果 利用中国沿海发达大城市样本作BMI分布曲线有助克服青春中期后曲线的低平现象。交叉验证显示以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18岁时男女性:BMI均以24和28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已颁布实施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以北京、河南、四川等省(市)分别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上、中、下水平的三个代表人群作回代验证。城市7~18岁男女生中,北京市超重率17.00%和9.46%,肥胖率9.99%和6.47%;河南省超重率10.86%和6.64%,肥胖率4.27%和3.07%;四川省超重率6.95%和4.23%,肥胖率2.84%和2.09%,符合现实状况。结论 本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既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加速趋势,显著缩短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亚人群的种族特征,具较高的现实性,可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118,自引:0,他引:118  
目的 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用2000年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7岁以下儿童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标准,7~17岁人群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 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二者之和为23.2%。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25.0%、21.6%、17.4%、15.1%、19.2%和12.8%,标化肥胖率分别为10.6%、7.2%、6.4%、4.3%、6.0%和2.7%。按照年龄段统计,0~6岁组的超重率为3.4%,肥胖率为2.0%;7~17岁组的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18岁及以上组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和城乡之间有很大不同。结论 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肥胖将成倍增加,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简易体脂参数估测腹内型肥胖的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估测腹内型肥胖的最佳临界点及敏感度、特异度。方法:应用核磁共振(MRI)对690名受试者(男305人,女385人)进行腹内脂肪(VA)测量,同时测量BMI、WC、WHR。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简易体脂参数对腹内型肥胖的诊断价值。结果:①经MRI诊断,超重/肥胖者中61.7%,正常体重者中14.2%呈腹内型肥胖(VA≥100cm^2);②BMI、WC、WHR与腹内脂肪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尤以WC的相关性最好;③简易体脂参数估测腹内脂肪积聚的最佳切割点为BMI:26kg/m^2,WC:90cm,WHR:0.93;④BMI≥28kg/m^2、WC≥95cm时,95%的男性及90%左右的女性呈腹内型肥胖。结论:BMI、WC及WHR都可估测腹内型肥胖,但以腰围的准确率稍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成人适宜体重指数切点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成人队列基线体重指数(BMI)和随访期间总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的切点提供验证。方法 汇总我国现有队列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数据。分析按BMI分层的年龄调整总死亡率,以显示基线BMI和总死亡的关系。以方差倒数加权平均方法求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综合Cox回归系数,以分析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是否有独立的作用以及其作用强度。结果 汇总分析4组队列人群共76227人,合计随访745346人年,结果表明,按BMI分层的年龄调整总死亡率呈“U”形曲线,在除外随访前3年内死亡之后和仅在不吸烟者,这种“U”形关系仍然存在,在BMI18.5以下和28以上死亡率升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有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BMI每增加2kg/m^2,冠心病,总脑卒中和缺血型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分别增高15.4%,6.1%和18.8%,将BMI控制在24以下男性可能减少冠心病和缺血型卒中发病11%和15%,女性可能减少二者发病各22%。结论 在中国成年人群以BMI18.5为体重过低,28为肥胖切点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明北京地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并为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提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是否能够敏感区分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血压值提供交叉验证的依据。方法 2000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地区5155名6~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肥胖流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诊断儿童高血压,采用Pe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中7~15岁4982名研究对象的资料。结果(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7~15岁儿童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检验P<0.0001,BMI与SBP、DBP的偏r分别为0.323 87和0.245 88;(2)SBP值、DBP值都是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3)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间高SBP率、高DBP率、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值<0.0001),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96和4.8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19.70%和24.2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体重对SB  相似文献
9.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9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000多万和3000多万。结论 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人群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科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8%、20.6%(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6%、24.7%(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39.2%、30.3%(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57.5%、43.3%(BMI≥28kg/m^2,男/女:WC≥85/80cm)。结论: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