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0篇 |
完全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510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249篇 |
2013年 | 534篇 |
2012年 | 381篇 |
2011年 | 487篇 |
2010年 | 409篇 |
2009年 | 403篇 |
2008年 | 340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性病高危险行为情况调查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目的 调查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艾滋病(acp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和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高危险行为及相关情况。方法 采用不同记名邮寄问卷形式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9份,应答率40.5%。调查对象平均31.0岁。首次男男性交平均18.6岁。累计男性伴平均数39.2人,75.7%有过肛交行为。近一年内,63.6%有过陌生男性伴,39.8%曾群交,9.3%“买”过性,3.8%“卖”过性。约半数与女性性交过。 133人自述患过性病(18.2%)。62人检测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11人阳性(17.7%)。约2/3使用过避孕套。结论 被调查的MSM在性方面相当活跃,HIV感染率在这一人群中巳达较高水平,而且流行全直接蔓延到异性恋人群。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 总被引:52,自引:8,他引:4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态度和高危行为状况,为开展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干预模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个街道,对所抽取街道内的流动人口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所有资料经Epidata3.02录入后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400人,其中男性210(52.5%)人,女性190(47.5%)人,平均年龄(29.1±10.2)岁。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晓高,均在80%以上,但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画及宣传资料和向医生咨询。64.5%的人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与非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只有14.1%的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结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多性伴和安全套使用率低是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本文简述了同伴教育的涵义及特征:提出了在1998 年9 - 12 月,于北京某医科和某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的设计问题,内容包括形成评价、制定计划方案、同伴教育者的征募、培训评价、项目评价等,以保证该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性行为状况,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制订性教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浙江省2所综合性大学在校全日制1~4年级学生参加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2所大学学生有78.0%参加本调查,13.1%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19.51岁;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占29.2%;发生性行为的地点主要为旅馆饭店,其次为家里;平均性伴侣1.54个,10.4%学生自己或者性伴侣有过流产的经历;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分别有买卖性关系,同性或双性性行为;1.4%曾被诊断患过性病,曾经使用过安全套学生回答使用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怀孕,最后一次性行为有47.8%使用安全套。68.6%~71.1%有性行为的学生认为自己或性伴侣怀孕、自己通过性行为感染性病艾滋病“不可能、可能性非常低或可能性较低”。结论大学生预防性传播感染和HIV/AIDS意识低下,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套使用率低,使用安全套主要是为了防止怀孕而不是预防疾病;多性伴现象严重。同性性行为和卖淫嫖娼客观存在,大学生存在流产、性传播疾病和HIV感染的危险性.针对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北京某医科大学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教育需求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0,他引:38
1997年6-7月,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教育的需求和态度在北京某医大学生和教工中进行了调查并配合问卷调查进行了5个专题小组讨论和11人次的个人深入访谈。为制定教育计划收集了背景信息。对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学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1986~1999年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行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毒者与艾滋病毒感染者(HIV/AIDS)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寻找控制措施,方法:分析全省的HIV常规、哨点、行为监测及实际实验室资料,结果:1996年底首次发现静脉吸毒者HIV阳性以来,HIV/AIDS报告数平均上升86.2%,静脉吸毒占的比例从1996年前的1.4%上升到1999年的91.0%,吸毒者61.3%为HIV-1C亚型,结论:HIV/AIDS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静脉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当前工作重点是预防HIV/AIDS从吸毒人群向吸以及一般人群传播,并开展行为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及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北京市1310名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及婚前性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听说过艾滋病、淋病和梅毒,但大学生对常见性病和艾病传播途径的知识则了解较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性病艾滋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承认有过婚前性交行为。但首次性行为发生时,只有9%的人回答用过避孕套。另外,3.6%的被调查对象报告他们曾有过1种或多种可通过性交传播的疾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性态度、同伴性行为、色情出版物和父母离异等变量外,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严重性的认知与婚前性行为发生有关。提示应在北京大学生中开展综合性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相关KABP分析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目的 掌握沈阳市男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42名出入酒吧的男同性恋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自愿检测。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较轻,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但艾滋病相关知识较缺乏,知识来源主要为电视、报纸及互联网,59.1%的人进行了HIV及梅毒检测,其中抗HIV阳性率为1%,梅毒(TPPA)阳性率为20.8%,11.7%认为自己很可能被感染HIV,47.1%觉得有50%的可能性。首次性行为年龄中位数为18岁,性伴数较多,平均为4.4个。且近半年36.3%的人有过女性性伴。91.5%近半年内有过肛交史,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只占11.1%。不用的原因是不喜欢或没必要。结论 本次调查的男同性恋者感染及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普遍存在,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安全套使用率低,该人群中已经具备了艾滋病流行的条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扭转其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9.
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目的了解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辽宁省和湖北省抽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21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130份,其中农村居民1067份,城市居民1063份。结果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3.57%,城市居民为80.52%,农村居民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P<0.01);44.91%农村居民和40.36%城市居民将减少或断绝与艾滋病感染者的来往;22.84%农村居民和15.78%的城市居民不允许感染者继续工作和学习,29.94%农村居民和29.11%城市居民介意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城乡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知识有较高知晓率,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分析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认识艾滋病在福建省的流行特征及推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福建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及免疫印迹试验对高危及特定人群标本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收集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采集感染者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H I V- 1 D N A 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病毒亚型。结果 从1987 年1 月至1997 年12 月30日止,全省共检测了569 870 份标本,检出 H I V 抗体阳性70 例,检出率为0 .12 ‰。其中 A I D S 病人21 例,已死亡18 例。福建省 H I V/ A I D S 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和厦门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境外感染为主,并向国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福建省抗体阳性者的主要感染途径。17 例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人存活期短,早期症状以持续或反复发热为主,艾滋病病毒序列分析证实 H I V- 1 E 亚型为福建省主要流行株。结论 福建省艾滋病将主要在性乱人群中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