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51篇 |
完全免费 | 379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823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243篇 |
2014年 | 364篇 |
2013年 | 421篇 |
2012年 | 663篇 |
2011年 | 750篇 |
2010年 | 957篇 |
2009年 | 816篇 |
2008年 | 424篇 |
2007年 | 409篇 |
2006年 | 416篇 |
2005年 | 389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32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在中国流行的分析 总被引:74,自引:29,他引:45
为确定现阶段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本土基因型别 ,在 1995~ 2 0 0 2年用EB病毒转化的狨猴淋巴母细胞(B95a细胞 )从河南、山东、安徽、上海等 1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下同 )的麻疹爆发和散发病人的咽喉拭子或尿液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15 6株。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从 15 6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 (N)基因碳末端 4 5 0个核苷酸片段。通过对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证明 ,15 4株为麻疹病毒H1基因型 ;2株属于A基因型 ,为沪191疫苗株。由此证实 ,H1基因型已在中国广泛流行 ,为中国麻疹病毒的优势基因型。H1是麻疹病毒型内变异最大的基因型。这 15 4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 ,除外Shanxi0 0 - 6和Hunan95 - 2 3株 ,可进一步划分为H1a和H1b两个亚组。H1a的 4 5 0个核苷酸和H1b的差异在 2 0 0 %~ 4 0 0 %。H1基因型的 4 5 0个核苷酸和A基因型代表株Edmonston的基因差异在 6 0 0 %~ 7 33% ;与H2基因型代表株China94 - 1的基因差异在 5 11%~7 5 6 % ;与其它 17个基因型代表株的最大差异在 11 5 6 %。在中国开展麻疹病毒监测和建立麻疹病毒毒株库及基因数据库 ,对加速麻疹控制及未来消除麻疹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几种生化组分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以7所医院近5年来前列腺癌手术与组织活检为样本,研究TGFβ1、EGF、P53及PCNA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36例患者进行定位、定性分析。结果:TGFβ1、EG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其腺上皮的癌细胞的胞浆、胞核与周围基质呈阳性达80%以上,P53及PCNA使癌细胞的胞核色呈强阳性,胞浆染色弱阳性约占60%。结论:TGFβ1、EGF是基质和上皮相互作用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异常生长具有相关性。P53与PCNA阳性染色,说明P53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与癌细胞增殖活跃。 相似文献
3.
6445份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型研究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0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1996~2002年7年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1ertl20及专用血培养瓶,阳性血培养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进行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2000~2002年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1.55%、11.84%和11.56%,1996年血培养阳性率最低,仅为5.09%;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占优势,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脑菌居多,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脑菌较敏感。结论 菌血症、败血症和真菌血症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加强血液感染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检测,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消毒剂基因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23
目的了解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存在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47株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63株、铜绿假单胞菌30株、阴沟肠杆菌2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9株、黄杆菌属细菌15株)中qacE△1基因.结果147株革兰阴性杆菌qacE△1基因阳性96株,总阳性率为65.3%;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黄杆菌属细菌qacE△1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17(85.0%)、25(83.3%)、52(82.5%)、2(10.5%)、0.结论临床分离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携带率比较高,应引起我国医院消毒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分析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认识艾滋病在福建省的流行特征及推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福建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及免疫印迹试验对高危及特定人群标本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收集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采集感染者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H I V- 1 D N A 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病毒亚型。结果 从1987 年1 月至1997 年12 月30日止,全省共检测了569 870 份标本,检出 H I V 抗体阳性70 例,检出率为0 .12 ‰。其中 A I D S 病人21 例,已死亡18 例。福建省 H I V/ A I D S 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和厦门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境外感染为主,并向国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福建省抗体阳性者的主要感染途径。17 例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人存活期短,早期症状以持续或反复发热为主,艾滋病病毒序列分析证实 H I V- 1 E 亚型为福建省主要流行株。结论 福建省艾滋病将主要在性乱人群中流行 相似文献
6.
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改进并规范了尿中 1 羟基芘的碱水解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尿样经碱水解、二氯甲烷提取后 ,用反相柱分离 ,荧光检测器检测。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标准曲线线性范围 10~ 50 0 μg L。尿样加标的检出限 (三倍噪声 )为 0 0 1ng ,定量限为 1 0 μg L尿。高、低两个浓度下的回收率分别为 99 5%和 94 0 % ;天内精密度为 5 8%和 6 2 % (RSD) ;天间精密度为 7 7%和 8 9% (RSD)。该方法可用于测定接触多环芳烃人群的尿中 1 羟基芘 ,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8,他引:12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I)、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存在情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qacE△1-sulⅠ、intI1及9种AMEs基因.结果 qacE△l-sulⅠ、intⅠ1、aac(3)Ⅰ、aac(3)-Ⅱ、aac(6')-Ⅰ、ant(3")-Ⅰ和aac(6')-Ⅱ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0.0%、20.0%、55.0%、15.0%、35.0%、60.0%和5.0%,而aac(3)-Ⅲ、aac(3)-Ⅳ、ant(2")-Ⅰ和aph(3')-Ⅵ基因均阴性.结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与确认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余宏杰 陈裕旭 舒跃龙 李俊华 高占成 胡世雄 董捷 张红 向妮娟 张烨 胡英惠 徐翠玲 高立冬 王敏 李中杰 周蕾 刘志涛 李德新 王茂武 王子军 王宇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281-287
目的确认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县发生的一起家庭聚集性(姐弟二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因.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的相关知情人,重现病家暴露环境及发病时间序列,查阅临床病志,对病例和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咽拭子,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H5N1亚型特异的核酸片段,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应用马血球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A/H5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姐(病例1)弟(病例2)二人分别在其家鸡开始死亡2天和4天后出现发热和肺炎症状,病例1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2痊愈.病例1病后第8天的血清A/H5抗体阴性,病例2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192名密切接触者中,仅1名(接诊过病例1的医生)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但血清标本经微量中和试验阴性.结论病例2为中国大陆第一例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确诊病例,病例1为临床诊断病例.二者发病最可能是感染了相同家庭环境中病死禽传播的H5N1病毒,调查中未发现两病例之间有互相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