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9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9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3篇
预防医学   35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然条件下气象因素对钉螺密度变化的影响,为控制血吸虫病及其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0-2014年湖北省潜江市春季查螺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一阶自回归分析方法对实际钉螺密度进行趋势拟合与分解,利用相关分析法对钉螺密度变化率与不同时段、不同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钉螺密度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温度,其次为降水;其中1月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分别是钉螺密度变化率、活螺框变化率影响最大的温度因子;1月平均最低温度升高(或降低)1 ℃,将会导致钉螺密度上升(或下降) 5.080%~6.710%;冬季平均最低温度升高(或降低)1 ℃,活螺框变化率上升(或下降)15.521%~15.928%。降水对钉螺密度影响最大的时段是上年11月至当年4月,该时段内降水偏少20%以上,有利于降低钉螺密度。9-11月日照与钉螺密度变化率、活螺框变化率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钉螺密度变化率、活螺框变化率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回归模型。结论 在12月到来之前清除有螺区杂草有利于降低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能取得一定的灭螺效果。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湖北省冬季温度升高趋势明显,可能引发钉螺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了解湖南省境内钉螺分布规律,为省内“精准血防”的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全国钉螺普查的相关要求,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全国钉螺调查方案》为实施标准,在2016年春季查螺期间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对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以及可疑环境进行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建立各环境标准查螺数据库,统计分析现有钉螺面积、流行区类型、环境类型、植被等分布情况。 结果 2016年全省完成钉螺普查392.07万框,调查面积32.49亿m2,查获活螺31.95万只,活螺密度0.081只/框。共查出钉螺环境1 707处,钉螺面积16.63亿m2,其中垸内钉螺912处,面积1 725.48万m2。全省41个疫区县有31个县发现现有钉螺孳生环境,分布在170个乡镇的743个行政村。全省现存钉螺疫区流行类型以湖沼型为主,占总有螺面积97.5%;环境类型以垸外滩地为主,占54.5%;植被环境以杂草为主,占70.5%。全面完成了湖南省41个疫区县级单位钉螺分布调查、螺情资料汇编、有螺环境地理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oogle Earth平台)地图绘制。 结论 通过此次钉螺普查,全面掌握湖南省钉螺的分布状况,为全省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7—2021年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历史钉螺调查资料,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数据信息,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和分析钉螺新发现和复现环境形成的原因。结果 2017—2021年,全省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840.41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新发现钉螺559.14 hm2(占66.53%),山丘型地区为281.27 hm2(占33.47%);复现钉螺1 176.87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复现钉螺669.39 hm2(占56.88%),山丘型地区为507.48 hm2(占43.12%)。池州、安庆、芜湖3个市新发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9.35%,复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8.82%。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面积最多为2021年,分别为611.52 hm2和976.84 hm2。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传播阻断地区,分别占65.54%和84.30%;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类型均以滩地为主,分别占65.54%和52.12%。钉螺复现环境中,复现时间间距最长为50年以上。洪涝灾害、钉螺随水系漂移扩散等自然因素是造成新发现钉螺环境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新发现钉螺面积71.44%和21.75%,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水利设施建设、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可导致局部环境新发现钉螺。洪涝灾害是造成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占总复现钉螺面积72.29%,历史残留钉螺、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生态保护区禁止灭螺、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也是造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复现和新发现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及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易引起钉螺复现和新发现。为及时发现并处置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防止钉螺扩散蔓延,应加强洪涝灾害后钉螺分布调查和历史有螺环境的常规监测,做好工程建设、苗木移栽等有螺土的处置。  相似文献   
4.
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方法在巢湖湖区马尾河口划定一区域,模拟巢湖环境为试验区;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无为县姚沟镇划定一区域,模拟血吸虫病流行区环境为对照区,开展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试验。同时收集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资料。结果巢湖流域气象条件适合钉螺生存繁殖;2007年6-12月,试验区和对照区钉螺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07年7-12月,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均捡获子代钉螺;研究期间试验区和对照区土壤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00,P=0.073)。结论钉螺能够在模拟巢湖环境中生存繁殖。今后应加强对巢湖潜在钉螺孳生环境的监测,以防钉螺向湖区扩散。  相似文献   
5.
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生殖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生殖腺的影响,探讨血水草生物碱杀灭钉螺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血水草生物碱浸泡钉螺48 h,解剖钉螺,取雌、雄生殖腺以常规方法制作电镜切片,用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血水草生物碱浸泡后,钉螺卵细胞明显萎缩,精原细胞固缩.结论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的生殖腺造成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泵站钉螺扩散情况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抽调江水时钉螺能否进入输水河道孳生扩散。方法对泵站前水源河道、泵站拦污栅、泵站消力池滩地和渠首输水河道进行钉螺分布调查,采用打捞的方法检测水源河道漂浮物携带钉螺情况,结合水工建筑功能、调水量及有关河道水位资料,对钉螺通过泵站扩散可能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江都泵站前水源河道查出钉螺面积185.28hm2,水源河道漂浮物调查发现钉螺主要在汛期吸附于漂浮物漂流扩散;泵站前拦污栅及泵站出水口消力池滩地及泵站后渠首输水河道均未发现钉螺。结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泵站水闸、拦污栅、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物具有阻挡、沉淀钉螺的作用,泵站消力池及输水河道因水体大,常年保持高水位运行,不适宜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不同环境春秋季变螺的结果,在安徽省和县长江段的一个江心洲,选择4个独立的环境,即种植者畅的东江林区,以鱼塘、大圩和草滩为主的渔区,以意杨、杂草、芦苇为主的西江林区以及以沙土地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老洲西滩。子1995年春、秋季对这《个环境进行了查螺对比分析。1查对方法以20mX20m棋盘式系统抽样法变爆,查获的钉螺用压碎法纪检血吸虫感染并观察钉螺死亡情况。2结果2.l春季查螺1995年4月上旬进行,结果见表1。每框。11m。春季螺情可看出钉螺分布是不均的,东江林区的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密度最高,余依次为西江林区,渔…  相似文献   
8.
湖沼地区钉螺指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自动确定钉螺孳生地。方法  利用丰水期与枯水期遥感图像,分别自动计算与提取水体指数(NDWI),两图像水体指数相减,获得“冬陆夏水”区域;在“冬陆夏水”区域计算植被指数(NDVI),并提取有植被覆盖的区域;将提取的区域与已有螺情资料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结果在鄱阳湖区,两时相中NDWI>0. 05的区域之差与NDVI>0. 20的区域的交集,为适宜钉螺孳生的区域。结论根据适宜钉螺孳生的生态条件,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钉螺的孳生地及其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高原缓丘区兴林抑螺提供造林模式。方法在已营建抑螺防病林(示范区)和未营建抑螺防病林(对照区)样地上按原利用方式调查钉螺,分析营造抑螺防病林对钉螺的影响。结果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26.81%和0.94只/0.1m2,8类土地利用方式环境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9、12.71,P均〈0.01),渍水低地、水田和水旱轮作地钉螺数量较大,旱作农地和林地钉螺数量较少。与造林前相比,抑螺防病林营造5年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降低幅度在62.70%~89.98%和74.03%~94.00%。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52.04%~87.36%和52.20%~95.45%。结论高原缓丘区抑螺防病林的营建可有效控制钉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象因子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影响,为控制和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钉螺的变化趋势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 1988-2012年洞庭湖区尚有钉螺总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24 543.4 km2/10a,且以为垸外增加为主。近25年随着洞庭湖区气候变暖变干,尚有钉螺总面积有扩大的趋势。气候变暖导致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在钉螺内生长发育季节均延长,生长发育期内积温呈增加趋势。暴雨洪涝和高洪水位导致钉螺扩散,面积增大。长时间连续性的极端干旱事件导致钉螺面积减小,而极端雨雪冰冻天气导致钉螺死亡率高。结论气象因子对洞庭湖区钉螺面积、生长发育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