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4篇
  免费   819篇
  国内免费   1223篇
耳鼻咽喉   157篇
儿科学   414篇
妇产科学   237篇
基础医学   1970篇
口腔科学   195篇
临床医学   1434篇
内科学   1623篇
皮肤病学   375篇
神经病学   657篇
特种医学   3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501篇
综合类   4573篇
预防医学   2467篇
眼科学   307篇
药学   1632篇
  12篇
中国医学   966篇
肿瘤学   9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700篇
  2013年   683篇
  2012年   987篇
  2011年   1134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166篇
  2008年   1329篇
  2007年   1190篇
  2006年   1319篇
  2005年   1254篇
  2004年   944篇
  2003年   816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534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1-羟基-2-氧-1,8-萘啶-3-甲酰胺类HIV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 INSTIs)抗整合酶链转移(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ST)活性的主要微观结构因素。方法 采用遗传函数逼近法构建了10个1-羟基-2-氧-1,8-萘啶-3-甲酰胺类INSTIs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2D-QSAR)模型,从中优选出最优模型,并据此探析影响抑制剂抗INST活性的主要微观结构因素。结果 最优2D-QSAR模型的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8555,留一法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loo为0.7761,外部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2ext为0.94,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和稳定性。结论 1-羟基-2-氧-1,8-萘啶-3-甲酰胺类INSTIs的抗INST活性主要与描述符JX、Dipole_mag、Jurs_PNSA_1和Strain_Energy相关,可为抑制剂的进一步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肠癌预后较好,一旦发生转移,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且大多数病例对免疫治疗无效。除了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突变外,生活方式、饮食、炎症和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揭示肠道菌群失调在参与影响炎症、肿瘤生长和治疗中的机制,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Yatrik M.Shah团队在Cancer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Reuterin in the healthy gut microbiome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through altering redox balance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后GW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发现.近年的研究[1-3]提示,部分疾病相关SNP可导致其所在基因以及相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影响肿瘤的转归(预后),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环境-遗传-基因互作"模式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的新理论;这些SNP可分为增加疾病易感性的SNP和致病性SNP两大类.推测致病性SNP不但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并且也可能影响驱动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常见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其与ASD亚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一定关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单用血清营养素水平关联ASD的症状受到极大挑战。本文以叶酸、维生素A(VA)为例综述了将营养素信号通路作为ASD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新思路,望对进一步探寻ASD的发生、诊治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 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 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 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 WES发现BMPR2基因突变(NM001204.7:c.1128+1G>T)阳性而ENG、ACVRL1、SMAD4基因阴性, 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 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  相似文献   
8.
孙蕊柱  江波 《江苏医药》2022,48(2):191-196
肺癌是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随着全球肺癌发病的增加,关于肺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肺癌的病因也逐渐被揭晓。肺癌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85%~90%的肺癌与吸烟相关,但仍有10%~15%的肺癌患者不吸烟,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对家族性肺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遗传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罕见遗传病患者的诊疗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就患者的疾病负担及成本构成进行分析。 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4~12月门诊就诊的372例罕见遗传病患儿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统计资料并分析。结果 372例中包括93种罕见遗传病,其中遗传代谢病226例,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发病年龄从日龄2d到27岁,调查时年龄1月龄至30岁。确诊前,61.0%的患者辗转就医1~26年,经历3~6家医院。患者发病形式多样,58%的患者为急性发病,多以惊厥为首发症状。一些患者为慢性起病,如智力运动落后或倒退。57%的患者发病后及时就医。仅4.3%的患者在初诊时得到正确诊断,从发病到确诊花费<1万元。患者在确诊前因盲目诊治花费了不同的费用,其中花费医疗费用<1万元的占4.3%,40.9%的患者花费的医疗费用为1~9万,23.9%的患者花费的医疗费用为10~19万,22.0%的患者花费的医疗费用为20~49万,8.9%的患者确诊前花费的医疗费用在50万元以上。70.0%的患者在得到确诊前被诊断为脑瘫、智力运动落后、癫痫、肾功能衰竭、新生儿溶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贫血、孤独症、精神病等多种疾病,并接受过盲目康复治疗,34.4%的患者曾接受理疗、药物等治疗,花费在10万以上。结论 多数遗传病缺乏特异性,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精准干预是改善预后、节约医疗资源的关键,需加强科普及医师继续教育,推广新生儿筛查及高危筛查,提高识别、诊疗及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9%增加到2020年的18%,目前每7~8对育龄夫妇就有一对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遗传因素占较大比例(30%左右),其与精子质量、卵巢功能、卵子发育、胚胎发育等密切相关。在复发性流产(反复自然流产,即连续发生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的原因中,遗传因素占比更大,达50%以上,基因检测对明确病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