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2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96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709篇
内科学   560篇
皮肤病学   244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240篇
预防医学   1106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351篇
  2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可造成全身多脏器损害。梅毒螺旋体致病机制涉及暴露、黏附/定植、侵袭/感染、播散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梅毒螺旋体与宿主细胞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病原体本身及其相关蛋白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防御间的平衡在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梅毒螺旋体及其相关蛋白与不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要】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进入循环系统进行血行播散导致的多系统损害,但目前其全身播散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本文从梅毒螺旋体黏附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细胞间连接和细胞骨架系统破坏、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等多方面探讨梅毒螺旋体血行播散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地区不断扩展蔓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森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ensu)、阿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和加里尼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等三种基因分型的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发病密切相关。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媒介生物、宿主动物密切相关,不同基因型引起的临床表现差异巨大。莱姆病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局灶期表现为蜱虫叮咬部位的游走性红斑,播散期可出现多发性红斑、螺旋体淋巴细胞瘤、神经系统莱姆病、心肌炎或关节炎,晚期发散期表现为慢性萎缩性关节炎和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确诊的36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组,比较三种检验方法的准确率。结果三种方法对梅毒早期、一期、二期、三期的检验结果比较,P0.01,三种方法对梅毒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不仅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还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了医患关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且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其中旧中国流行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于1964年基本消灭了性病。但改革开放后,性病死灰复燃,梅毒再度流行,发病逐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柯氏培养基和EMJH培养基在培养钩端螺旋体菌的差异及在钩体病防治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种培养基在15群15型钩体培养菌培养过程形态、数量、自凝现象等差异,并对健康人临床疑似钩体病人和暴发流行钩体病人血清进行 MAT试验抗体检测。结果 EMJH培养基接种钩体后第2 d就大量生长繁殖,而柯氏培养基1周后才达繁殖高峰,钩体MAT试验也显示EMJH培养基培养的钩体菌敏感性较柯氏培养基培养菌高。结论 EMJH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钩体,有利于早期确定钩体病的流行和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Human Lyme Borreliosis (LB), which is caused by Borref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B. burgdorferi),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arthrop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in China. We aimed to develop a 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 analysis (MLVA) assay for the genotyping of Borrelia burgdorJ:eri strains detected in China. Methods B. garinii PBi complete 904.246 kb chromosome and two plasmids (cp26 and Ip54) were screened by using Tandem Repeats Finder program for getting potential VNTR loci, the potential VNTR loci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with PCR and the VNTR loci data were analyzed and MLVA clustering tree were constrcted by using the categorical coefficient and the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 Results We identified 5 new VNTR loci through analyzing 47 potential VNTR loci. We used the MLVA protocol to analyse 101 B. burgdorferi strains detected in China and finally identified 51 unique genotypes in 4 major clusters including B.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B.b.s.s), B. garinii, B. a[zelii, and B. valaisiana,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MLSA phylogeny studies. The allele numbers of VNTR-1, VNTR-2, VNTR-3, VNTR-4, and VNTR-5 were 7, 3, 9, 7, and 6. The Hunter-Gaston index (HGI) of five VNTR loci were 0.79, 0.22, 0.77, 0.71, and 0.67,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HGI of five VNTR loci was 0.96. Clustering of the strains of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and Heilongjiang was confirmed, and this situ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los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ose provinces. Conclusion The MLVA protocol esytablished in this study is easy and can show strain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to distinguish the strains of Borrelia species. It is useful for further phylogenetic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es of Borrelia strains.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用TRUST和TPPA检测1221份血清标本,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8份血清标本中,TRUST检出阳性45份(6.84%)。563份血清标本中TPPA检出阳性69份(12.26%)。二组之间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69份TPPA阳性血清标本中,用TRUST法检测,其中阳性的有21份(30.44%),经治疗后第一次复查TRUST仍为阳性者9份(13.04%),二次复查TRUST仍为阳性者2份(2.89%),失访10份(14.49%)。结论 TRUST法检测适用于梅毒筛查,随访疗效,判断复发或再次感染。TPPA法检测准确可靠,适用于确诊梅毒。二法联合应用是一种理想组合,对梅毒的诊断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提高确诊率。对于梅毒的有效防治,监测随访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 ,并有很强的传染性。它的传染途径主要为不洁性性传播。梅毒在泌尿、妇科、心内、皮肤等科时有发现。过去以首诊在口腔科诊断为梅毒较少见。2 0 0 1年下半年 ,以首诊在我院口腔科就诊而确诊为梅毒 2例。现报道如下。病例 1 女 ,3 8岁 ,广州市个体户。 2 0 0 1 0 7 0 2因唇、舌肿张、溃烂 2个多月来我科就诊。自诉 2个多月前右下唇及舌腹各出现一突出黏膜的隆起物 ,无痛 ,不痒。但食酸、咸食物有刺激感。曾在广州多家医院诊治 ,以“口腔炎”给予抗炎治疗。用药后唇、舌隆起物消失。但近日上、下唇及口角再次出…  相似文献   
10.
固定矫治错患者牙周维护中龈下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中0.12%氯已定溶液漱口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龈炎明显的48例10-17岁固定矫治患者,经龈上洁治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漱口(对照组)、口腔卫生宣教加生理盐水漱口(NS组)、口腔卫生宣教加0.12%氯已定漱口(CH组)3组,镜下比较洁治前及洁治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龈下微生物(球菌、杆菌、螺旋体)比例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NS组的球菌比例先升后降,螺旋体的比例变化相反;CH组4次的检测结果,球菌比例呈升高状态,螺旋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和CH组洁治后3个月检测,球菌和杆菌比例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0.12%氯已定溶液漱口对龈下微生物的变化有良性影响,有助于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