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73篇
内科学   33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50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779篇
预防医学   40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18篇
  3篇
中国医学   108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胸部CT检查联合应用于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入院诊治的32例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胸部CT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胸部CT检查、联合检查的确诊率分别为56.25%、53.13%、87.50%,联合检查确诊最高,其次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结果显示,咯血原因主要为肿瘤(37.50%)、炎症(28.13%)、支气管扩张(15.63%)、结核(6.25%)。结论:选用胸部CT检查联合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式诊断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可取得更理想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2.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19-3820
目的研究具有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功能的心电监护仪在重症患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18例重症患儿,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两组均行上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体表测量及X线胸片定位,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具有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功能的心电监护仪定位。对比两组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置管耗时及异位调整次数。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94.92%(56/59)]高于对照组[79.66%(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耗时及异位调整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具有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功能的心电监护仪对重症患儿进行上肢静脉PICC置管,能显著提高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缩短置管耗时,有效降低异位调整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一种将前修剪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医院置管室行PICC置管的患者180例,按入选进组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置管前在电脑中调取患者入院后所拍胸片,测量右胸锁关节至气管隆突下1.5个椎体的距离,代替传统测量方法中从体表测量胸锁关节到第三肋间的距离;对照组置管前按传统方法测量预置入导管长度,两组患者均在置管过程中通过腔内ECG对导管尖端进行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患者均行导管尖端X线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修剪PICC置管先调取患者胸片进行预测量联合置管中ECG定位的方法可实现更好的精准性,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连云港市2018年食源性致病菌网络实验室送检菌株进行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实验室质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8年国家风险监测手册》对所辖9家网络实验室送检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复核。结果 2018年连云港市9家网络实验室送检菌株182株,复苏后170株成活,保存成功率为93.41%;存活菌株符合率为84.12%(143/170),各实验室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4,P>0.05)。符合菌株主要为沙门菌(占20.59%),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7.06%)、副溶血弧菌(占16.4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59%)、蜡样芽胞杆菌(占7.06%)。溶藻弧菌、类志贺临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鉴定符合率均为100.00%,创伤弧菌符合率仅为50.00%。血清凝集符合率为75.00%(39/52),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18年连云港市食源性致病菌各网络实验室在菌种鉴定、保存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实验室严格按照《手册》配备标准菌株,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对基层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质控活动,以提升各级网络实验室的风险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数字X线胸片影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给予胸部X线正位片拍摄,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影像学表现。结果51例患儿临床症状以刺激性干咳与高热为主。X线显示,35例(68.63%)患儿仅累及单侧肺,16例(31.37%)患儿累及双侧肺;11例(21.57%)表现为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24例(47.06%)表现为间质浸润性病变,9例(17.65%)肺叶或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5例(9.80%)单纯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门影增大增浓且模糊,2例(3.92%)双肺无异常表现。结论间质浸润性病变、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肺叶或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等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X线影像学表现,表现具有多样化,临床诊断时,需注意结合病原体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X线的表现及其特征,以便提高新生儿气胸X线的诊断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0例新生儿气胸患者,全部患儿均取床旁仰卧前后位胸片。结果 胸部X线表现多量气胸的29例,占72.5%,需行外科处理的有25例;胸部X线显示为少量气胸的11例,占27.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取新生儿前后仰卧位的胸片检测,可基本合乎临床需要,单侧肺视野透亮度提高,心缘极清晰锐利为多量气胸,需尽快行外科手段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MP的住院患儿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根据胸片表现的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60例与节段性肺炎组52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结果支气管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2.56±1.13)岁,咳痰与喘息的症状相对明显,发热以低热为主,肺外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肺部体征较明显。节段性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5.21±2.46)岁,临床多表现为高热,干咳明显,多不伴有喘息,肺外表现以皮损多见,肺部体征轻。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胸片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节段性肺炎,但两种肺炎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X线胸片中肺野的准确分割是胸片图像自动分析的必要步骤.本文采用局部特征的密集匹配和标号融合进行胸片肺野的自动分割.方法 对于输入的待分割胸片,基于每个像素点提取密集SIFT描述子和图像块作为局部特征,采用密集匹配直接在整个参考图像特征集合中快速搜索近邻;密集匹配分为受限的随机初始化、近邻场传播和受限的随机搜索三步,并数次迭代后两步.利用匹配得到的近邻场,提取标号图像块并进行加权,权重为匹配的相似度,最后重组为肺野的概率图,经阈值化处理即可得到肺野的分割.结果 在公开的JSRT胸片图像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本文方法的Jaccard指标可达95.5%.结论 利用局部特征的密集匹配和标号融合能取得准确性高且稳定的胸片肺野分割效果,并且优于当前最好的胸片肺野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02-203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CT应用价值。结果 CT诊断的阳性率为100%,病变内部细微结构的观察明显优于X线胸片。CT在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明显,既能避免临床漏诊,又能够全面的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及细微变化,为临床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