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63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421篇
耳鼻咽喉   535篇
儿科学   127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263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2404篇
内科学   519篇
皮肤病学   69篇
神经病学   763篇
特种医学   3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457篇
综合类   5005篇
预防医学   6220篇
眼科学   398篇
药学   1723篇
  2篇
中国医学   3957篇
肿瘤学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1119篇
  2011年   1173篇
  2010年   1159篇
  2009年   1169篇
  2008年   1359篇
  2007年   1295篇
  2006年   1360篇
  2005年   1434篇
  2004年   1226篇
  2003年   1138篇
  2002年   1003篇
  2001年   916篇
  2000年   772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638篇
  1997年   586篇
  1996年   524篇
  1995年   473篇
  1994年   409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66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铅酸蓄电池厂作业工人血铅异常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为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20年12月在该厂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2550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铅浓度,通过统一调查表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以及职业史等相关信息,同时对接铅工人经常接触铅尘或铅烟的代表性岗位进行空气中铅浓度检测,运用SPSS 2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个常年接铅岗位空气中铅浓度都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12.5%~62.5%。共246人发生血铅异常,血铅异常率为9.6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其他不接触铅的岗位相比,铸板、涂板、分刷片、包片、装配等岗位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7.800倍、23.996倍、30.893倍、16.380倍以及18.003倍(P<0.01);与接铅工龄<1年的作业工人相比,接铅工龄为1~年、2~年、3~年、4~年、5~7年的作业工人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12.960倍、17.557倍、19.127倍、25.037倍以及29.096倍(P<0.01);吸烟者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01倍(P<0.05)。结论铅作业工人血铅浓度受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企业应全面落实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铸板、涂板、分刷片、包片以及装配等岗位应成为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薛庆  张俊兰 《广东医学》2022,43(5):622-625
目的 探究远视、正视及近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下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后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各组眼生物学参数差异,分析屈光不正度和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眼视光门诊就诊的7~18岁就诊及健康查体的青少年共609例(609眼),男276眼,女333眼。远视组204例(204眼),正视组202例(202眼),近视组203例(203眼),使用Topcon电脑验光仪测量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麻痹睫状肌后等效球镜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采用lenstar生物测量仪获得眼生物学参数。睫状肌麻痹前后的球镜(diopter of sphere, DS)、柱镜(diopter of cylinder, DC)、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数据采用Wilcoxon分析,3组间生物学参数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得到3组屈光不正度与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近视组回归方程。结果 3组麻痹睫状肌前后DS、DC及S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睫状肌前后的3组DS变化量(0~3.00D)较DC变化量(0~0.5D...  相似文献   
3.
肠运动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白天活跃,夜间减弱或消失,这是一种内生性的、由时钟基因控制的生物节律。肠运动节律既可与中央节律保持高度一致,也可独立于中央节律而对外周环境刺激做出反馈。外科手术会破坏肠运动的昼夜节律,而围手术期合理使用褪黑素、五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则有助于促进此节律的恢复。外科医生了解肠运动节律的机制,有助于加深术后肠麻痹(POI)的认识,再基于时辰药理学,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宜的剂量给药,或许能进一步缩短POI时间,促进肠运动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究铁死亡在铅暴露致小鼠小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C57小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铅染毒组,每组10只。铅染毒组小鼠分别饮用0.25、0.50和1.00 g/L乙酸铅溶液共12周,对照组自由饮水。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小脑中铅含量;应用平衡木和旷场实验检验小鼠的运动平衡能力,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小脑病理变化。应用试剂盒检测小鼠小脑组织中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小脑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1, TFR-1)、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 FPN-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A11 (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A11, 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2—201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AFP病例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12—2019年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2—2019年共报告1 714例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5例/10万,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男性发病率(3.14/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2.07/10万),1~6岁儿童居多(55.43%),以散居儿童(45.22%)和集体单位儿童(托幼机构、学校)(42.47%)为主;脊灰疫苗免疫史≥3剂次的病例占91.72%;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为8.38%;27.48%的病例为短暂性肢体麻痹;16.45%的病例残留麻痹。结论 贵州省仍需保持AFP病例监测的高敏感性和及时性,保持常住儿童脊灰疫苗高覆盖率,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随访时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病例肌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保护成年后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内科杂志》2022,(6):682-684
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罕见, 报告1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系, 该家系患病成员均为男性, 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 反复低血钾, 但发病频率、起病年龄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基因检测提示SCN4A基因变异(突变位点R669H)。该位点突变在国内所报道的家系中未见报道。通过该家系分析,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某患者暴露于大剂量二氧化硫后,因初始临床症状较轻,贻误治疗,导致发生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经适当治疗后肺功能逐渐好转。观察其肺功能演变过程,探讨治疗过程中气道功能损伤及其变化。提示即使患者初始症状不明显,临床医生也不能忽视治疗,以免导致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 入选标准的真性球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低强度组、高强度组,每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 规吞咽康复训练,假刺激组予以假性tDCS刺激,低强度组予以1 mA tDCS电刺激,高强度组予以2 mA tDCS 电刺激;均为20 min/次,5 次/周,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 度量表(FEDS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和表面肌电(sEMG)数据进行评定和分析。结 果:治疗后,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FED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低于低强度组(均 P<0.05);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MMASA评分和sEMG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 度组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低强度、高强度tDCS电刺激均可改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且高强度 刺激疗效可能优于低强度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