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1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4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85篇
预防医学   38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603篇
中国医学   160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成药大品种具有临床价值大、科学价值强、市场价值高的基本特征,中成药大品种不仅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医药事业与产业,意义重大。本文以中医理论创新与中药大品种为切入,在回顾中医理论创新研究方法与模式的基础上,强调有效方药的创制是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并以风咳理论与苏黄止咳胶囊、络病理论与通心络胶囊为例予以说明。提出以中成药大品种为载体,实现中医理论创新研究的思路与策略,即在梳理和分析中成药大品种组方规律与功能主治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蕴含的理论内涵,不仅强调普遍的理论认识,更应关注应用独特的药物及其配伍;不仅仅满足揭示中药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更应通过中成药大品种作用机制研究,探索未知或可能的新靶点、新通路和新机制,从而促进科学发现,引领医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广义生物遗传与变异信息理论方程推导的2个生物相似度常数P_(g1)=69%,P_(g2)=61%及生物亲缘关系判别函数P_g=1/lnN_d对中国产8种甘草进行理论分类及亲缘关系判别,并提出了生物的理论品种概念。方法:基于8种甘草所含有的59种代表性黄酮类化合物,计算各种甘草之间的共有成分率及变异成分率,采用2个常数及判别函数确定各自的特征序列,根据特征序列进行分类。结果:8种甘草可以分为3类,且8种甘草之间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根据59种特征黄酮类化学成分,可以给出比经典分类结果更精细确定的分类结果,可将严格的理论分类定义为理论品种。结论:广义生物遗传与变异信息理论方程结合植物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对生物进行绝对的理论分类及亲缘关系判别,实现基于数理原理,而不是经验知识的准确科学生物分类,提出了判别生物亲缘关系的理论标准,为确定具有相似功效的中药材提供严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彭成 《世界中医药》2020,15(9):1233-1236
系统中药学是基于现代中药学学科的开创者凌一揆教授"大中药"的思想,是研究中药复杂系统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等关键要素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本文论述了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报告了在系统中药学指导下益母草"品质制性效应"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排名前10位的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加强辅助用药的监管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2018年重点监控药品的科室分布、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药品排序比(B/A)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医嘱点评分析。结果 重点监控品种使用科室大多与其科室疾病谱相符。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依次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按DDDs排序前3位依次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腺苷钴胺注射液;按DDC排序前3位依次为醒脑静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硫辛酸、舒血宁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的B/A接近1。不合理应用集中表现在适应症不适宜、给药剂量不规范,构成比分别为59.41%、16.01%。结论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仍需采取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杂赤”又称“杂赤确”“杂赤巴帽卡”等,产于四川、西藏等地,是一种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藏药。通过梳理查阅有关文献与标准发现,“杂赤”可以按正品、副品(替代品)和类同品分类,也可以按黑、白品种分类。其基原包含菊科12属约30种植物,涉及风毛菊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及岩参属植物,各属植物功能主治基本相同。“杂赤”的品种整理、质量比较、药用历史和现状总结能够为“杂赤”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或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称为"北五味子",后者称为"南五味子"。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中药使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且应用于多种成方制剂。早在明代南北五味子的疗效差异已被众多医家认识,自2000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对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并建立了各自的质量控制标准,直至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其不断完善,南、北五味子形态、产地不同,成分各有差异,功能主治各有侧重,但目前临床使用存在南北五味子混用之现象。所以为了区分南北五味子,更加合理、安全、有效地将五味子应用于现代临床的治疗,该文对近年来关于南北五味子的研究进行搜集、检索、归纳、总结,从品种鉴别,化学成分(其中北五味子挥发油成分、总木脂素的含量、多糖疗效均大于南五味子),药理作用(以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主)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综述,以期为南、北五味子的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使南北五味子不但从形式上而且从根本上真正分开,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8.
川产道地药材作为传统优质中药材,开展优质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对四川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科研工作,对四川省"十二五"以来川产道地药材优质种质资源整理、新品种选育及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十二五"期间收集中药材(菌类)优质种质资源800余份,经过整理、鉴定、发掘了一批重要的育种新材料;采用引种驯化、选择育种等方法育成新品种35个,对促进四川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川产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药品种来源于经、验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并通过药材和工艺技术控制等手段不断保持完善。现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现阶段中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有不相适应之处,忽视了对传统经、验方、院内中药制剂、药材的道地性、生产工艺的有效规制,缺乏相应的企业投入回报机制。建议设立传统中药保护名录,将院内中药制剂纳入保护范畴,严格规制药材的道地性,引入药品数据保护理念,进一步完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0.
药库作为医院药品的主要贮备场所和供应基地,对于保证医院用药安全、有效和充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库的药品品种多,流通快,必须做好药库的规范化管理,对于积极配合临床用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