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6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74篇
基础医学   148篇
口腔科学   291篇
临床医学   1088篇
内科学   370篇
皮肤病学   77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922篇
预防医学   67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892篇
  3篇
中国医学   379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484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医学杂志》2022,(25):1924-1930
目的探讨不同产膜能力白色念珠菌入侵后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分离培养的25株白色念珠菌, 质控菌株SC5314为标准菌株。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 利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板法检测不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酶标板法测定570 nm处的吸光度值(A570):A570≥0.5为强产膜菌(SBF), 0.25相似文献   
2.
光滑念珠菌是亚洲第三或第四种最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原体,占念珠菌血流感染的29%,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度相关。但是,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的研究少且分散。为此,本文将从环境因素、基因调控、抗性和抗性机制等多方面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滑念珠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光滑念珠菌血流感染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易感因素、治疗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7±15)岁;主要症状为发热(n=19,95.0%),未见其他特异性表现;大部分患者(n=19,95.0%)在就诊时存在至少1种基础疾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者10例(50.0%),有侵袭性操作者19例(95.0%),应用广谱抗生素≥1周者16例(80.0%);确诊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15.3±6.3)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7.0±4.6)分;2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死亡9例。结论高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与预后不良有关;对于年龄>60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入住ICU、合并有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若出现发热时,应积极留取血培养,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开始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感染源,抑或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由于各种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对老年念珠菌尿液进行检查说明真菌检验技术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然后收集全部患者的尿液,对照组采用显色法开展尿液检查,观察组采用凝聚法进行尿液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中检查出念珠菌12例,阳性检出率为40.0%;观察组尿液中检出念珠菌23例,阳性检出率为76.6%,两组所检验出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23例阳性结果中12例为白色念珠菌,3例为光滑念珠菌,4例为克柔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2例为其他念珠菌。结论:临床真菌的检查方法对于检测结果影响比较大,对于老年念珠菌尿液的检查使用凝聚法检查的可靠性高于常规的显色法,其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内信号分子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105、106 CFU/ml 灭活白念珠菌及阳性刺激物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1、3、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变化。40μg/L 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用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6 h 后检测TNF-α mRNA 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24 h 后 TNF-α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白念珠菌体外作用 THP-1细胞30 min、1 h 后 p38MAPK 和磷酸化 p38MAPK 的水平。结果105 CFU/ml 白念珠菌、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组以及空白对照组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0.98,P <0.001);白念珠菌刺激1、3、6 h 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701.680,P <0.001),随培养时间延长,THP-1细胞 TNF-α mRNA 水平增高,呈时间依赖效应。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后24 h,TNF-α蛋白水平(6385.70±533.99 ng/L)较空白对照组(147.10±0.53 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06 CFU/ml 白念珠菌作用于 THP-1细胞30、60 min 后磷酸化 p38MAPK 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40μg/L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以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3.77±0.62)较未用地塞米松组(208.50±10.50)明显降低,地塞米松可阻断白念珠菌上调 TNF-α mRNA 水平。结论人 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激活信号分子 p38MAPK 并分泌 TNF-α,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正>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疾病一般为黏膜念珠菌病,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随生物膜的形成,最小抑菌浓度和耐药性都明显增加。因此,从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方面入手,探究其与耐药性形成的相关性,成为针对耐药菌株研究新药的突破口,为临床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但白念珠菌病也常继发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呈现内脏念珠菌病。有研究显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便是白念珠菌,占已统计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的66.19%~([1])。而近年来由于  相似文献   
8.
9.
辣椒富含有益人体的多种营养成分,是很多人喜欢的蔬菜和调味品。但遗憾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辛辣的味道,幸好还有可替代的选择,那就是辣椒的同族近亲——甜椒。甜椒是由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辣椒经过长期栽培和人工选择演化而来的,与我们平时吃的辣椒同属茄科辣椒属,是能结出甜味浆果的一个亚种,其果实体积增大,果肉变厚而质地脆嫩,辣味变得较淡甚至根本不辣,维生素C含量尤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Fe3O4纳米酶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方法 改进水热合成法,制备Fe3O4纳米酶。以0.5 g/L Fe3O4纳米酶和0.1% H2O2与菌液共培养,分为纳米酶组、H2O2组、联合组(纳米酶 + H2O2共处理),以未做处理菌液为对照组。4组菌液以沙氏液体培养基培养,每隔2 h检测600 nm处吸光度(A值),观察白念珠菌生长情况。取4组菌液共处理2 h,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白念珠菌形态;涂板后,于36 ℃培养48 h,观察菌落形成情况并计数,计算抑菌率。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对照组白念珠菌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曲线,而纳米酶组、H2O2组、联合组白念珠菌的生长均受到抑制。4组菌落计数分别为124 830 ± 45 170、86 330 ± 13 960、91 670 ± 31 370、30 330 ± 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1,P < 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t = 4.63,P < 0.05)。H2O2组、纳米酶组、联合组抑菌率分别为30.84% ± 5.00%、26.57% ± 11.24%、75.70% ± 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13,P < 0.01),联合组高于H2O2组、纳米酶组(t = 8.08、4.2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经过处理后菌体形态发生皱缩、破裂甚至崩解等改变。结论 Fe3O4纳米酶联合H2O2对白念珠菌抑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