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75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5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537篇
内科学   13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678篇
预防医学   252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489篇
中国医学   458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在生物制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对该类方法的方法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首先回顾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研究的历史进程;其次,对国内外的药典、法规及技术指南中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内容进行梳理;最后,对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学相关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和分析,包括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分析目标概要等新概念的介绍。希望本文能为药品行业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国内外药品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及其相关指导原则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为药品研发人员建立科学、可靠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作为评价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多种光致敏剂、光刺激剂、皮肤致敏剂、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在光照射或避光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和CD86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 19种光致敏剂中有15种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表达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5、0.01) ,且照射组细胞表达CD54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值均在1.5以上。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表达CD54的MFI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CD54的表达水平较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表达CD54和CD86的MFI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CD54的表达反而略有下降。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乳酸)均未引起细胞表达CD54或CD86的显著性变化。以CD54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85.2%、100%和78.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评价指标为CD54,判定标准为:(1)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MFI较照射前显著性增加;(2)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RFI≥1.5;(3)当上述条件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预照射处理,结果仍然满足前2条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20,(2):238-242
目的优化药典已有标准,新建薄层鉴别方法,更加全面有效地控制黄连药材的质量。方法以硅胶G板为薄层板,盐酸小檗碱为对照品,乙酸丁酯-甲醇-异丙醇-水=5∶3∶1.5∶0.6为展开剂进行展开,紫外灯365 nm下观测,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并对不同品种黄连、黄连混淆品进行鉴别。结果新建方法可快速鉴别出黄连中6种生物碱成分,斑点在不同薄层板、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及微调的展开剂下均清晰可见,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同时使用该方法还可区分黄连不同品种、不同混淆品等。结论新建方法与现有药典方法相比,展开剂使用种类少、毒性小,展开斑点多,可用于黄连药材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合现有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管理相关指南,形成高质量本土化证据资源。方法以ADAPTE方法为指导,形成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草案,采用专家现场论证及孕产妇论证对草案进行评审,修订形成正式版指南。结果共纳入14份相关指南,49份系统评价,整合形成的指南内容包括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产前护理、分娩期护理、新生儿护理、产后护理5个主题,21个健康问题,69条推荐意见。结论本次指南整合形成了妊娠期糖尿病管理领域高质量的循证资源,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医药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对医院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医院管理过程中引入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PDCA循环管理与追踪方法学属于两种常见的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家医院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且应用效果理想。为了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本研究在我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应用了PDCA循环管理与追踪方法学,对其概念、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7.
根据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复杂性研究视角,提出中医药临床研究相似诊疗环节识别的"案例推理"模式;同时在中医药临床诊疗过程中开展多维度、多信息源关联映射的"中医诊疗小数据"建模研究,探求不同疾病、不同诊疗体系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性新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作出提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建立人胰岛素基于转基因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以CHO-INSRB1284转基因细胞2.5×10~5个·mL-1作为靶细胞,以400 pmol·mL-1作为初始浓度对人胰岛素进行3倍系列稀释,随后药物与靶细胞作用20 min,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对该方法进行关键参数的优化,并依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9401和ICH指导原则Q2(R1)、Q6B进行验证。结果:人胰岛素在本方法中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符合四参数方程:y=(A-D)/[1+(x/C)B]+D。本方法专属性强,5个效价水平(64%、80%、100%、125%及156%)的相对生物学活性(n=8)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55.8±2.06)%、(82.1±5.52)%、(94.4±5.46)%、(121.4±5.94)%、(154.4±8.37)%,相对偏倚及其90%置信区间分别为-12.8%(-16.3%,-9.9%)、2.6%(-4.4%,9.5%)、-5.6%(-11.2%,-0.3%)、-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布鲁菌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住院期间诊断为布鲁菌感染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虎红平板凝集法(RBPT法)和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方法对布鲁菌的检测效果。结果120例布鲁菌病患者分别进行细菌学和2种血清学方法检测,细菌学方法检测布鲁菌阳性者89例,阳性率为74.17%;血清学检验中,RBPT法检测阳性者116例,阳性率为96.67%,胶体金法检测阳性者112例,阳性率为93.33%。3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学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与2种血清学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血清学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疑似布鲁菌感染的患者,临床上可积极开展血清学检验,并根据情况灵活选用RBPT法、胶体金法。由于血清学方法有假阳性结果,故临床应用中可采用血清学与细菌学联合检测的方法,以提高布鲁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文献质量,探讨提高灸法临床试验的措施。方法:全面检索大型文献数据库,以CNKI、WF、VP、CBM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为主,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参考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声明和STRICTOM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47篇合格RCT。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6篇(55.32%)描述了随机序列的产生,5篇(10.64%)详细说明了分配隐藏方法,另有1篇(2.13%)对研究者和参与者执行了盲法,有4篇(8.51%)对评估者执行了盲法。报告质量评价显示:32篇(68.01%)描述了纳入标准,42篇(89.36%)说明了准确的干预措施,但只有8篇(17.02%)叙述了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评估的效应大小及其精度,4篇(8.51%)描述了盲法对象;45篇(95.74%)交代了操作中艾灸的量和或每穴艾灸时间,同时也有34篇(72.34%)未描述针对艾灸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防范措施。结论:当前有关灸法的临床试验尚不严谨,质量有待提高,建议严格控制试验偏倚,按照标准撰写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