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9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307篇
耳鼻咽喉   517篇
儿科学   59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66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2071篇
内科学   564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750篇
特种医学   2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23篇
综合类   3820篇
预防医学   1229篇
眼科学   373篇
药学   1192篇
  3篇
中国医学   3802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735篇
  2011年   826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906篇
  2007年   835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974篇
  2004年   831篇
  2003年   790篇
  2002年   715篇
  2001年   636篇
  2000年   519篇
  1999年   488篇
  1998年   411篇
  1997年   400篇
  1996年   333篇
  1995年   326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MT)对病态肥胖患者减肥术后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及耐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拟行减肥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18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30天期间进行IMT训练, 吸气阻力值分别设定为最大吸气压(MIP)的40%和5%水平, 每天训练20 min。于手术前及术后第2, 7, 14, 30天时分别检测对比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呼气流速(PEF)等]、呼吸肌力量[包括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及耐力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FVC:(91.6±11.2)% vs (105.5±10.8)%, P>0.05;FEV1:(92.1±15.6)% vs (104.7±11.3)%, P>0.05;PEF:(91.1±10.5)% vs (103.5±14.3)%, P>0.05]在术后第7天时均恢复至手术前水平, 对照组各项肺功能指标[FVC:(95.8±11.2)% vs (104.5±10.5)%, P>0.05;FEV1:...  相似文献   
2.
薛庆  张俊兰 《广东医学》2022,43(5):622-625
目的 探究远视、正视及近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下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后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各组眼生物学参数差异,分析屈光不正度和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眼视光门诊就诊的7~18岁就诊及健康查体的青少年共609例(609眼),男276眼,女333眼。远视组204例(204眼),正视组202例(202眼),近视组203例(203眼),使用Topcon电脑验光仪测量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麻痹睫状肌后等效球镜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采用lenstar生物测量仪获得眼生物学参数。睫状肌麻痹前后的球镜(diopter of sphere, DS)、柱镜(diopter of cylinder, DC)、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数据采用Wilcoxon分析,3组间生物学参数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得到3组屈光不正度与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近视组回归方程。结果 3组麻痹睫状肌前后DS、DC及S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睫状肌前后的3组DS变化量(0~3.00D)较DC变化量(0~0.5D...  相似文献   
3.
肠运动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白天活跃,夜间减弱或消失,这是一种内生性的、由时钟基因控制的生物节律。肠运动节律既可与中央节律保持高度一致,也可独立于中央节律而对外周环境刺激做出反馈。外科手术会破坏肠运动的昼夜节律,而围手术期合理使用褪黑素、五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则有助于促进此节律的恢复。外科医生了解肠运动节律的机制,有助于加深术后肠麻痹(POI)的认识,再基于时辰药理学,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宜的剂量给药,或许能进一步缩短POI时间,促进肠运动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2—201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AFP病例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12—2019年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2—2019年共报告1 714例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5例/10万,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男性发病率(3.14/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2.07/10万),1~6岁儿童居多(55.43%),以散居儿童(45.22%)和集体单位儿童(托幼机构、学校)(42.47%)为主;脊灰疫苗免疫史≥3剂次的病例占91.72%;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为8.38%;27.48%的病例为短暂性肢体麻痹;16.45%的病例残留麻痹。结论 贵州省仍需保持AFP病例监测的高敏感性和及时性,保持常住儿童脊灰疫苗高覆盖率,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随访时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病例肌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保护成年后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内科杂志》2022,(6):682-684
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罕见, 报告1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系, 该家系患病成员均为男性, 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 反复低血钾, 但发病频率、起病年龄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基因检测提示SCN4A基因变异(突变位点R669H)。该位点突变在国内所报道的家系中未见报道。通过该家系分析,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 入选标准的真性球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低强度组、高强度组,每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 规吞咽康复训练,假刺激组予以假性tDCS刺激,低强度组予以1 mA tDCS电刺激,高强度组予以2 mA tDCS 电刺激;均为20 min/次,5 次/周,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 度量表(FEDS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和表面肌电(sEMG)数据进行评定和分析。结 果:治疗后,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FED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低于低强度组(均 P<0.05);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MMASA评分和sEMG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 度组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低强度、高强度tDCS电刺激均可改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且高强度 刺激疗效可能优于低强度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按肌肉走行及扳机点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推拿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以激素加神经营养药物的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传统针刺治疗;推拿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按肌肉走行及扳机点推拿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采用Portmann评分、面神经表面肌电图检测(患健侧面肌RMS值)观察面神经功能,并参照House-Brackmann评定三组疗效。结果 三组入选有效病例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及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面肌RMS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三组患者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患健侧面肌RMS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推拿组的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患健侧面肌RMS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按肌肉走行推拿及扳机点推拿能有效改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提高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对面神经麻痹的恢复期治疗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