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5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71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304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173篇
内科学   954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2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21篇
综合类   4275篇
预防医学   161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841篇
  7篇
中国医学   3805篇
肿瘤学   1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680篇
  2012年   843篇
  2011年   1024篇
  2010年   910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1296篇
  2007年   1088篇
  2006年   907篇
  2005年   1097篇
  2004年   1020篇
  2003年   832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生物医学数据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究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呼吸障碍相关基因靶点,筛选潜在有效的化学药和中药。方法 使用GenCLiP 3网站获取COVID-19和其主要症状咳嗽、发热、呼吸障碍共4个关键词的共有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和通路富集分析,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核心基因,运用DGIdb数据库、SymMap数据库针对核心基因进行中西医治疗药物预测。结果 获得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共有基因靶点28个,其中有IL2、IL1B、CCL2等核心基因16个,使用DGIdb数据库筛选获得与16个关键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药包括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环孢素等28种,中药包括虎杖、黄芪、芦荟等70味。结论 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的病理机制可能和CD4、KNG1、VEGFA等28个共有基因相关,可能通过介导TNF、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COVID-19病理过程。潜在有效药物可能通过作用相关靶点通路起到治疗COVID-19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科学防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收集病例、对照的基本情况、可疑暴露因素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74例SFTS确诊病例和748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有病例接触史(OR = 5.84,95%CI:1.11~30.88)、有家养动物(OR = 1.74,95%CI: 1.02~2.96)、近1个月见过蜱(OR = 5.85,95%CI: 2.73~12.53)、近2周有蜱叮咬史(OR = 29.58,95%CI: 6.70~130.60)、从事田间作业(OR = 2.63,95%CI:1.41~4.91)、住宅周围环境有杂草/农作物/菜地(OR = 3.24,95%CI:1.74~6.05)和住宅卫生条件差(OR = 2.20,95%CI:1.32~3.66)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近1个月有亲邻发病(OR = 0.01,95%CI:0~0.03)、采取防护措施(OR = 0.21,95%CI:0.10~0.46)是SFTS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接触病例、饲养家养动物、蜱叮咬、无防护措施的野外作业及住宅周围环境卫生较差等是影响山东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重点人群SFT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以控制SFTS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纳入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系统评价两者治疗各种类型感冒的临床疗效以及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对纳入研究的50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s,RCT)进行统计分析,共涉及病例数6 093例。结果显示,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0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07),P>0.05]。亚组分析提示,两者治疗风寒感冒[RR=0.97,95%CI(0.93,1.01),P>0.05]、风热感冒[RR=1.04,95%CI(1.00,1.08),P>0.05]、阴虚感冒[RR=1.02,95%CI(0.99,1.05),P>0.05]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分析提示,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退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差值(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06,95%CI(-0.42,0.30),P>0.05];饮片治疗感冒咽痛时间短于配方颗粒[SMD=-0.66,95%CI(-1.09,0.23),P<0.001]。[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疗效相当,分别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阴虚感冒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退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饮片缓解感冒咽痛时间稍优于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宏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技术对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原检测、分离和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对2019年7月1日收治的1例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主动脉层术后持续间断发热,经抗真菌治疗后效果不佳,经宏基因组学测序联合培养组学技术分离病原提示疑似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调整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后出院。结论:米氏克雷伯菌感染较少见,且易误诊为其他克雷伯菌,应用宏基因组学联合培养组学技术可尽早明确该病原所致感染,以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可能存在的灾害脆弱性事件,并采取针对性防控策略,减少安全隐患。 方法 基于Kaiser模型制订发热门诊可能存在的35个灾害事件风险评估指标,对2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针对风险值排在前10位的指标进行针对性干预。 结果 风险值排名前10位的是患者突发心脏骤停(0.407)、医生防护知识不足(0.389)、工勤人员防护知识培训不到位(0.333)、药房药品短缺(0.333)、外来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0.315)、工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0.287)、错误的垃圾收运方式(0.278)、医疗纠纷(0.259)、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0.250)、护理人员配备不足(0.213)。针对上述10项风险进行针对性干预,干预后其中9项风险值显著低于干预前,门诊医生防护知识理论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5)。 结论 发热门诊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风险,基于Kaiser模型的灾害脆弱性分析及干预,有利于降低风险值,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初步探讨石墨烯发热膜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使用96孔平底板培养对数期生长的CCD-1095SK、MCF-7、A375和B16-F10细胞,使用石墨烯发热膜或温箱在不同温度(37 ℃、40 ℃、41.5 ℃、43 ℃)下恒温处理1小时,继续培养24小时后检测细胞生存率。体内接种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0于6~8周龄C57BL/6小鼠和裸鼠,C57BL/6小鼠使用石墨烯发热膜处理(38.5 ℃、39.5 ℃和40.5 ℃,30分钟/次,2次/天),同时给予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80 mg/kg或PBS作为控制,每两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体重和生存状况,接种后第21天处死小鼠剥离瘤体,称重,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裸鼠使用石墨烯发热膜处理(37 ℃、38.5 ℃和40 ℃,30分钟/次,2次/天),每两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并记录生存状况。结果:体外石墨烯发热膜处理达到40 ℃时,对MCF-7和A375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于CCD-1095SK和B16-F10细胞,需要达到41.5 ℃才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在免疫健全的C57BL/6小鼠模型中,石墨烯发热膜40.5 ℃处理组肿瘤体积较控制组减小,石墨烯发热膜40.5 ℃处理和DTIC联用组的肿瘤体积较单独处理组减小。对于免疫不全裸鼠肿瘤模型,石墨烯发热膜处理未能减小肿瘤体积,也未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结论:体外石墨烯发热膜处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内联合DTIC和石墨烯发热膜处理具有抑制B16-F10肿瘤模型生长的作用,其机制有可能是间接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与IVIG耐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KD患儿317例的病例资料,根据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分为短热程组(发热时间≤4 d,n=92)和长热程组(发热时间>4 d,n=225),根据是否发生IVIG耐药将每组再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分析比较不同热程耐药组及非耐药组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短热程组中IVIG耐药19例(20.7%),并发冠状动脉瘤5例(5.4%);长热程组中IVIG耐药22例(9.8%),并发冠状动脉瘤19例(8.4%);短热程组IVIG耐药率明显高于长热程组(P<0.05),而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热程组中,耐药患儿治疗前血钠水平低于非耐药患儿,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则明显高于非耐药患儿(P<0.05)。长热程组中,耐药患儿治疗前血钠及肌酸激酶水平低于非耐药患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钠水平降低与长热程组KD患儿IVIG耐药有关(P<0.05)。结论 KD患儿IVIG耐药因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不同而异。在治疗前发热时间>4 d的KD患儿中,血钠降低与IVIG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 2020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以局部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应对疫情零星散发。 目的 探索并构建一套普适、规范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2021年1—4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分别从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城郊结合地区选取1家发热哨点诊室,通过实地考察、对来自3家发热哨点诊室的10名工作人员进行两轮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原始资料,借助ROST CM6软件整理访谈资料,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熟悉发热哨点诊室运行特征的专家(发热哨点诊室管理者、高校研究人员、相关协会学者、卫生发展研究机构人员等)12名作为函询对象,于2021年5—6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形成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而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1,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65(χ2=163.768,P<0.001)、0.320(χ2=130.323,P<0.001)。最终形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功能和职责、诊室设置要求、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13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构成,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33 7、0.056 4、0.392 6、0.377 8、0.139 5。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值)为0.056 5、0.032 5、0.042 4(<0.100 0)。 结论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后续随着政策的迭代,可借助扎根理论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王大成  曹科  段剑峰  李孝尧  陈鸣  虞文魁 《西部医学》2022,34(12):1772-1776
探讨补体C5a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炎症因子风暴和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1年我院收治的SFTS患者,根据SFTS病情分级,将其分为轻症组(n=73)、重症组(n=21)、危重症组(n=28)。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检验对补体C5a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连续动态分析(GEE)来进行分析补体C5a的变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C5a对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作用。结果 重症组和危重症组的血清补体C5a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SFTS患者的补体C5a水平与IL-6呈正相关性(r=0.246,P=0.0024),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261,P=0.0017),与严重评分水平呈正相关(r=0.4757,P<0.001)。补体C5a的动态分析显示轻症组的补体C5a水平呈现动态平衡,低于正常水平,而重症组的补体C5a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危重症组患者的补体C5a水平持续位于高位。补体C5a预测SFTS疾病严重程度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9332(95% CI:0.8438~0.9692,P<0.001),预测SFTS预后的AUC曲线面积为0.8946(95% CI:0.8218~0.9341,P<0.001)。结论 补体C5a参与了SFTS患者的炎症因子风暴,可以有效预测SFT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