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13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449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411篇
内科学   541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8篇
综合类   849篇
预防医学   219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316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在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AHB组)患者40例, 给予退黄、降酶、保肝等药物,并加用恩替卡韦0.5 mg空腹口服,1次/d。另纳入健康体检者26例为健康对照组( HC组)。HC组于体检当天、AHB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集外周静脉全血,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浆HBV DNA、HBsAg、HbeAg及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DCs的频数及其功能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6周后,AHB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标志物水平显著下降(P<0.01)。治疗6周后,AHB组HBV DNA转阴率为82.5%,HBsAg清除率为72.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75.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HC组pDCs频数显著高于AHB组治疗前。AHB组治疗后CD86+pDCs显著高于治疗前。HC组CD86ABC显著低于AHB组治疗前。结论 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s的数量降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CD86+pDCs增多。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DCs上CD86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论文中数字的用法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数字形式的选用1.选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2016年1月2日、15时40分或15:40、200例、60岁。2.选用汉字数字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词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如一氧化碳、十一五规划、十二指肠、五省一市。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十年代、四十五六岁、五六十年前。干支纪年、农历月日、历史朝代纪年及其他传统上采用汉字形式的非公历纪年等用汉字,如乙未年八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部队医院编号有“第”字者,其编号可用汉字,如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不定数词一律用汉字,如任何一例患者、这是一种免疫反应、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斑块内微血栓形成、局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红细胞微粒特指由红细胞产生的含膜小泡,具有促进凝血、参与炎症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循环的红细胞微粒可能包含潜在的有价值的生物信息,可用于开发心血管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可以作为治疗使用的载体。因此,认识红细胞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或可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 年7 月至2018 年4 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2 例宫颈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 例。两组患者均在腹腔镜手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雷公藤甲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清免疫细胞和炎症反应因子以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雌激素受体α(ERα)水平。结果:观察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10% vs 61.29%,P<0.05)。治疗后两组CD3+和CD4+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CD8+及PD-L1 T淋巴细胞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 以及TNF-α 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cyclinD1 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下降、ERα 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cyclinD1 和ERα 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雷公藤甲素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宫颈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是一类以局部或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目前,治疗自身免疫病药物主要分为非甾体抗炎药、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化学药物、天然药物以及生物制剂)等。随着对自身免疫病病理机制的深入阐明和新药物靶点的发现,靶向细胞因子、受体和信号分子的新型生物制剂获得较快发展。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的多个小分子药物,近年来也被研发应用于临床。炎症免疫反应软调节药物是一类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不良反应少的药物,该类药物将是治疗自身免疫病药物研发的新策略和主要方向之一。该文综述了治疗自身免疫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发生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激活后的2种极化表型-经典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1型)与替代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2型)分别起着促炎与抑炎的作用,如何将小胶质细胞从促炎的M1表型转化为抗炎的M2表型,逐渐成为CIS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对小胶质细胞的特性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CIS的双重作用进行综述。一.小胶质细胞的概述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呈分枝状,有伸向各个方向的突起,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创伤、感染、发生免疫反应或其它疾病时会转变为圆形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迅速发生增值与活化,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呈现出多种形态,如纺锤形、阿米巴形等,进而移动到病变区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等多条通路,其过程包括增殖、趋化、吞噬、分泌细胞因子等多个环节,并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及免疫分子等,既可以诱导炎性反应提高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又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在CIS后发挥神经修复作用[1]。  相似文献   
7.
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FASEB Journal的新的研究成查,来自伦敦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其可以利用单一捐献者血液中不同细胞的组合来预测一种新型药物是否可以促进人类严重的免疫反应。这种检测手段或许可以避免许多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2006年对名为TGN1412的药物进行测试,当时该药物引发了6名健康男性出现了严重的器官衰竭进而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接受TGN1412药物的志愿者经历了名为细胞因子风暴( cytokine storm)的灾难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激激激酶1(MAP4K1,又名定向造血干细胞激酶1,即HP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 酸激酶。作为MAP4K家族的成员,它与许多接头蛋白,如CARD11,HSI,HIP-55,GRB2家族,LAT,SLP-76家族, CRK家族,BAM32等相联系,参与了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抑制TCR/BCR信号和T/B/树突状细 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进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疑诊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儿62例,均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分别于试验前1 h及试验结束后6 h采集患儿血清标本,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于试验前采集患儿血清标本,检测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抗体。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37例(阳性组),阴性25例(阴性组)。37例阳性患儿中速发型过敏反应3例、迟发型过敏反应32例。试验后阳性组中性粒细胞数[(3.94±2.71)×10~9/L]较试验前[(2.49±2.26)×10~9/L]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试验前后白细胞、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性组试验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5/37)、8.0%(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多种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正进入临床应用,为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补充。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增强整体免疫应答,但同时也会导致非常规的反应模式,这对影像学检查可有效评判治疗效果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效的抗肿瘤免疫需要初级和次级淋巴组织发动全身免疫反应来完成。但是全身免疫反应的增强会破坏健康组织的免疫稳态,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组织和液体活组织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和全身免疫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受到相关过程中生物、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限制。因而,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指南的不断完善和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18F-FDG PET/CT在反应评估中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无创技术能够用以研究整体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以最大程度挖掘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