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5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9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34篇
预防医学   364篇
药学   145篇
中国医学   15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否在重症中暑肺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1.125、2.25、4.5 mg/kg)HSYA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建立重症中暑(sHS)小鼠模型,分为低、中、高剂量HSYA中暑组、单纯中暑组及正常对照组,12只/组。初步观察及比较各组热耐受的情况,以确定HSYA最佳治疗剂量;后使用中剂量HSYA及RIP1活化抑制剂Nec-1预处理小鼠,分组为HSYA+HS组、Nec-1+HS组、HS组及正常对照组,8只/组,观察72 h恢复期核心体温变化特征,比较热耐受情况及生存情况。给予相同处理因素处理小鼠分组为正常对照组,HS组,HSYA+HS组及Nec-1+HS组,正常对照组6只,其余18只/组,分别于重症中暑恢复期不同阶段(0、2、6、12、24 h)处死小鼠,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小鼠,收集小鼠的肺组织、肺泡灌洗液及血液样本,取肺组织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评分,检测肺湿干重比,肺含水量,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HMGB1水平及血清中TNF-α、IL-6及HMGB1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恢复期(2、6、12 h)肺组织中RIP1、RIP3、MLKL-s358、MLKL表达水平,及经HSYA预处理后MLKL-s358蛋白水平。结果 中剂量及高剂量HSYA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小鼠热耐受能力,中剂量与高剂量无显著差异,后续药物预处理以中剂量(2.25 mg/kg)作为标准剂量;与HS组相比,HSYA+HS组和Nec-1+HS组小鼠热耐受程度均增加(P<0.05),HSYA+HS组和Nec-1+HS组无明显差异。HSYA及Nec-1预处理组小鼠生存率增加(P<0.05),肺组织病理评分、TNF-α、IL-6及HMGB1水平降低(P<0.05),肺湿干重比,肺含水量,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蛋白含量及HMGB1水平降低(P<0.05),HS小鼠恢复期肺组织RIP1水平及MLKL-s358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HS组相比,HSYA+HS组MLKL-s358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重症中暑小鼠肺组织可发生程序性坏死,HSYA可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对中暑患者病情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间于广州市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中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中暑组30例及重症中暑组30例,在发病第1 d、3d、7 d时抽取血浆检测BNP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做对照。结果轻症中暑组与重症中暑组在发病第1 d、第3 d、第7 d时的BNP水平均较健康体检组高,重症中暑组在各时间段的BNP水平均高于轻症中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中暑组与重症中暑组在发病第1 d时的CK-MB水平与健康体检组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3 d时,重症中暑组的CK-MB水平较轻症中暑组与健康体检组高(P<0.05),轻症中暑组的CK-MB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中暑组与重症中暑组在发病第7 d时CK-MB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结论中暑患者发病早期CK-MB未升高时BNP已经明显升高,且BNP越高病情越严重,可作为临床判断中暑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因其可快速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而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本文就一例以以“周身乏力、间断腹痛伴头晕2d”为主诉的热射病合并视力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拉松运动在消耗巨大体能的同时,也伴随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补水,极易导致急性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乳酸堆积等情况发生,严重时可诱发运动性中暑、运动性低钠血症、运动性酸中毒,甚至死亡.为了保持良好的水合状态及电解质平衡,需要做到:密切关注身体水合状态;运动前主动让身体充分水化,运动中既要防止脱水也要防止过度补水,运动后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环境条件及自身特征调整补水方案.选择含有适量电解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或饮水,避免单纯摄入纯水(纯净水、蒸馏水等).  相似文献   
5.
<正>重症中暑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各种炎症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其作用未见报道。本院收治一例重症中暑病人并经CRRT成功救治,笔者在此过程中观察了几种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种病例提供新的思路。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入院前3h在高强度军事训练中突发面色苍白、体力不支、呼之不应,心率最高达180次/min,呼吸急促,当地卫生队给予吸氧、补液  相似文献   
6.
应用ROC曲线评价中暑患者血清中酶活性对病情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暑高热可有血清酶活性增高现象[1],但其与中暑病情关系较少报道。我们用ROC曲线分析中暑患者血清酶活性的变化对病情的判断价值。1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24例住院中暑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0.6岁(19岁~25岁)。按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ll508-89》[2]将其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为一般住院病人,排除心血管、内分泌、肝胆。骨髂肌疾病及其它原因引起的高热患者,随机选取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9岁(16~58岁)。1.2方法1.2.1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与热打击分别单独作用与联合作用对人肠上皮细胞SW480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于37℃、5%CO2标准培养箱中培养人肠上皮细胞株SW480。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直接收集细胞上清;LPS单独刺激组(LPS组)分别使用0、0.01、0.1、1和10μg/ml的LPS刺激SW480细胞,24h后收集细胞上清;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进行热打击(42℃,1h)后在标准孵箱分别培养1h和24h后收集细胞上清;LPS+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42℃热打击1h后给予上述浓度的LPS刺激,再重新置于标准孵箱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上清。各组细胞上清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分别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7干扰素(IFN-7)、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10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结果:单独LPS刺激时呈剂量依赖性诱导SW480表达分泌IL-8,对其余9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影响不明显。单纯热打击仅诱导SW480细胞表达分泌IL-8的水平升高,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仅热打击24h后IL-8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热打击联合不同浓度的LPS刺激SW480细胞,LPS浓度低时并不影响SW480表达分泌IL-8的水平(P〉O.05),而高浓度LPS可以显著减少其表达分泌水平(P〈0.05)。结论:人肠上皮细胞SW480作为脏器实质细胞,对炎性刺激仅能产生单一种类的细胞因子,其中LPS单独刺激和一定强度的热打击均可上调SW480分泌IL-8;但高浓度LPS在热环境下可抑制SW480细胞的IL-8表达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温中暑的发生情况,分析高温中暑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市2014年高温中暑和气象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Poission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 2014年合肥市共发生高温中暑160例,男性114例(71.25%),女性46例(28.75%),其中轻症中暑115例(71.88%),重症中暑45例(28.12%)。年龄16~86岁之间,平均(43.79±16.05)岁,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例占61.88%。中暑者主要为农民60例(37.50%)和工人77例(48.12%)。其中7月份中暑病例达116例(72.50%),为中暑高发期。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成正相关关系,与日最小湿度、日均湿度、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日均气压成负相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结果显示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日均气温与高温中暑呈正相关,随着日均气温的升高,发生高温中暑的风险也增加。结论合肥市高温中暑以轻症中暑为主,多为中老年男性,7月份为高发期,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体细胞角度论述了什么是痧,什么是刮痧后遗症,中暑和刮痧后遗症的区别,刮痧后遗症反应的多样性以及中暑的相关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1(HSP70-1)基因多态性对中暑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2研究设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SP70-1基因rs1043618(+190G/C)多态性的基因型。包含不同等位(G/C)的基因片段插入pGL3-Basic以构建等位特异性重组表达载体,并分别与内对照质粒pRL-TK共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比较不同等位基因重组载体在热应激情况下的相对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结果:rs1043618(+190G/C)位点GG、GC和CC基因型表达与对照组比较,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vs.4.4%,P=0.006)。在显性模式下,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3.1%vs.40.7%,P=0.031)。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与+190C等位基因重组载体相比,在热应激状态下+190G等位基因重组载体可明显增强荧光素酶活性(P=0.012)。结论:HSP70-1基因rs1043618多态性与中暑易感性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影响了HSP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