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鱼藤酮对神经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农药鱼藤酮对神经细胞线粒体的毒性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 0 5、0 75、1 0 0 μmol/L三种浓度的鱼藤酮对神经瘤细胞 (SH SY5Y)染毒 2 4h ,通过线粒体特异性染料罗丹明 1 2 3进行荧光标记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染毒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变化 ,并与未染毒的细胞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经图象扫描每个细胞得到 1 6个荧光强度变化数值 ,并对其荧光变化值进行分析。表明鱼藤酮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 ,高、中剂量组荧光强度变化值(1 2 4 84±0 2 4 0 5、1 2 4 86± 0 30 5 7)与低剂量组、溶剂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荧光强度变化值 (1 52 3 0± 0 442 0、1 770 1±0 391 9、1 72 5 4±0 2 70 5)差异均存在显著性 (P <0 0 5) ,且随剂量增高 ,有降低趋势。 [结论 ]提示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是鱼藤酮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鱼藤酮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藤酮是一种低毒的天然杀虫剂,但是近年来发现它对机体的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有损伤作用,体外和体内研究的结果都表明鱼藤酮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退变和死亡,鱼藤酮暴露可以使动物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但因实验室的条件与人类接触的方式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肯定鱼藤酮可导致人类的帕金森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氧化应激对鱼藤酮PC12细胞中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鱼藤酮多巴胺能神经元PC12细胞中的毒性作用。方法用高分化的PC12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经不同浓度的鱼藤酮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和增殖抑制及细胞代谢状态,生化分析法检测SOD活力、MDA含量,特异性DCF-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经鱼藤酮处理24 h后PC12细胞突起样结构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部分细胞呈悬浮状态;细胞线粒体代谢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PC1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内的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高;荧光探针标记显示PC12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结论鱼藤酮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线粒体代谢,氧化应激可能在鱼藤酮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起食用豆薯种子引起的鱼藤酮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薯又名沙葛、地瓜、白地瓜、地萝卜、凉薯、洋地瓜等名称,是我国南部各省普遍栽培的根菜作物。因其肉白爽脆、汁多味香而深受消费者喜欢。但其种子有毒,含有鱼藤酮。鱼藤酮是一种存在于鱼藤根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环状酮类化合物,对昆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是我国应用历史较久的植物性杀虫剂。它对作物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但对人畜有害,能阻断一种提供给多巴胺神经元能量所需的酶的活性,而导致人体产生神经毒症状。因而如果误食了豆薯种子后就可能引起中毒。2004年2月我市就发生了一起食用豆薯种子引起的鱼藤酮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血浆鱼藤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血浆鱼藤酮的方法,便于灵敏、准确地检测鱼藤酮的含量。方法以冰乙酸提取血浆的鱼藤酮,然后经Florisil SPE柱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采用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 水=75 25(含0.2 mL冰乙酸)作流动相,流速:0.9 mL/min,波长290 nm测定鱼藤酮。结果在0.00~25.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加标回收率>95%,日内相对标准差<4.72%(n=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血浆中鱼藤酮含量。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在体外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观察低剂量鱼藤酮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白介素6(IL-6)生成及montelukast的作用。方法以PD诱导因子鱼藤酮处理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V2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 IL-6蛋白表达, ELISA 方法检测 BV2细胞 IL-6释放。观察 CysLT1R 拮抗剂montelukast对鱼藤酮诱导的小胶质细胞IL-6的影响。结果低剂量鱼藤酮(0.3~3 nM)浓度依赖性地增加IL-6蛋白表达;以鱼藤酮(3 nM)处理细胞1~24h,时间依赖性的诱导IL-6释放增加。 CysLT1R拮抗剂montelukast降低鱼藤酮增高的BV2细胞IL-6水平。结论低剂量鱼藤酮诱导小胶质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IL-6增加,montelukast抑制鱼藤酮诱导BV2细胞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鱼藤酮染毒对大鼠纹状体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渗透泵背部埋植法观察不同剂量鱼藤酮对大鼠纹状体的影响,利用Fluoro-JadeB复合荧光尼氏染色观察染毒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的改变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纹状体ATP、ADP和AMP含量,采用生化实验分析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结果染毒大鼠纹状体内出现大量的阳性变性神经细胞,而溶剂对照组未出现类似改变。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0和4.0mg/kg鱼藤酮组大鼠纹状体ATP含量出现显著性降低(P<0.01),ADP和AMP含量则相对升高;Na+-K+-ATP酶与Ca2+-ATP酶的活性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鱼藤酮可导致纹状体ATP含量降低及Na+-K+-ATP酶与Ca2+-ATP酶活性被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