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1篇 |
内科学 | 5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220篇 |
药学 | 39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应用CUSUM模型探讨北京市流感流行起始时间.方法 应用CUSUM模型,对北京市2014年至2016年流感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并与流感病原学“金标准”判断流行高峰和流感流行预警基线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014-2015监测年,CUSUM模型在2014年第46周发出预警,较“金标准”流行起始时间提起前1周,较ILI%预警基线提前3周.2015-2016监测年,CUSUM模型在2015年第46周发出预警,较“金标准”流行起始时间提前8周,较ILI%预警基线提前7周.结论 应用CUSUM模型对北京市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预警流感流行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监测在湖北地区传染病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湖北省2个县的209个监测机构实施情况和287名数据上报人员的问卷调查,对症状监测系统实施以及探测暴发性疫情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多数据源的症状监测系统 ISS 成功建立,所有监测点都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持该系统的运行;且近90%的数据上报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意愿利用此系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数据上报的总体质量较好,并在系统运行期间成功预警3起暴发性疫情。结论症状监测能顺利开展,并可应用于传染病预警。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风险预警管理理念,提升护理人员压疮管理意识,降低压疮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护理软件上报的压疮高危患者及压疮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对存在的薄弱点及时指导并积极制定整改措施,优化压疮管理流程。结果护理人员预防压疮的意识提高,上报压疮高危患者数逐年上升,2009年-2011年极危及高危上报例数占全院出院人数的比率分别为0.76%、1.01%、1.13%;2009年-2011年院内难免压疮发生率分别为0.06%、0.06%、0.02%。结论以伤口小组管理压疮为依托,培养护理人员风险预警管理理念,赋予相应的职责及管理目标有助于压疮的规范管理及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lara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CC16蛋白水平的预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入院治疗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将其定义为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我院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8例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不同时期血清中Clara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CC16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健康人群指标进行比较,评估其临床预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期血清CC16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CC16蛋白水平持续增高,前三个阶段血清CC16蛋白水平呈逐级递增趋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终期与ARDS期血清CC16蛋白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在患者炎症反应初期即开始升高,且变化早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故可将CC16指标变化情况用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及预后评估,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志英 《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6):28-32
在调研收集和检测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基础上,以低温冷藏链流通的加工食品为对象,建立上海地区专业化的低温流通食品质量安全指标检测数据库,采用综合预警分析等关键技术,对上海地区的低温流通链的加工食品进行了预警技术研究,并对于我国低温冷藏链的加工食品标准和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形势,有效采取措施.方法: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脆弱因子进行探讨,对当前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可拓理论和脆弱性评价理论进行预警实践.结果:构建了基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脆弱性评价基础上的多指标危机预警可拓模型,并对某地区的人群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论:将环境科学中的脆弱性评价引入突发公共卫生预警领域,通过建立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模型,可对某地区的基于公共卫生威胁的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8.
世博会期间正值高温季节,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展期长、客流量大,食品和药品品种及数量多、来源不一、供应环节繁多,使得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成为世博会成功举办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现代化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本文从基于移动通信的现场监管技术、利用电子标签进行食品药品溯源监管、抽样数据分析预警、安全事件快速反应等方面,提出利用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建立世博会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保障体系,包括现场监管和数据采集、溯源监管、通信保障、食品药品资源库、应急指挥等内容,针对“2010上海世博会“食品药品安全提出防范和应对思路,建立“世博“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预警、监管、应急信息系统,建设适合上海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保障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喜炎平注射液2005—2012年的数据(共9 633例),针对报告次数500以上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皮疹"、"瘙痒"、"过敏样反应"、"寒战")应用报告比例比算法和贝叶斯置信度增殖神经网络算法开展预警研究。研究发现"皮疹"在每年度和季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背景药物的平均水平;"瘙痒"在2009年第二季度发生预警;"过敏样反应"在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二季度发生预警;"寒战"则没有出现预警信号。结果提示"皮疹"可能为喜炎平注射液常发的不良反应,"寒战"可能不是其常见不良反应,而"瘙痒"和"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背景药物时须关注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前驱期症状特点、与头痛预后的关系及预警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确诊的偏头痛患者共107例,依据有无前驱期进行分组,比较2组前驱期常见症状,分析不同前驱期症状对头痛发作的预警能力。结果:107例患者中,有前驱期症状组68例(63.55%),无前驱期症状组39例(36.45%)。有前驱期症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为(7.66±0.21)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MSQ,2.1版)评分为(72.01±14.49)分;无前驱期症状组VAS评分(6.98±0.27)分、MSQ评分为(58.76±15.33)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前驱期症状组较无前驱期症状组疼痛程度更高、生活质量受损程度更严重。偏头痛前驱期最常见症状为颈僵痛(50.00%)、疲劳感(45.59%)和频繁打哈欠(41.18%);在头痛预警方面,颈僵痛的预警价值最高,其次是频繁打哈欠。有高预警症状者头痛持续时间亦较长(P0.05)。结论:偏头痛有前驱期症状可能预示更重的疼痛程度及更差的生活质量,以颈僵痛及频繁打哈欠常见,其中颈僵痛对头痛具有更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