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8篇 |
完全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383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264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44篇 |
2010年 | 214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197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C反应蛋白--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 (CRP)水平与脑梗死灶体积、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 12 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 72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 ,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NFDS)进行评分 ,所有患者进行CT/MRI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CRP异常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为 ( 8 0 6± 5 47)mg/L ,白细胞数为 ( 10± 4)× 10 9/L ,明显高于CRP正常组的 ( 6 43± 2 78)mg/L和 ( 9± 3)× 10 9/L ;脑梗死发生率 ( 42例 )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 2 3例 )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CRP正常组高 ( 32例 ,17例 )。CRP的异常组患者CNFDS评分较高 ,中位数为 18( 6~ 35 ) ,且预后不良。结论 CRP水平是反映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322例分析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目的 了解我院的围手术期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0年和2001年围手术期医院感染322例,并对易感因素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率1.7%,死亡18例(5.6%);易感疾病中以恶性肿瘤最高(33.0%);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占97.8%;术前留置尿管占88.2%;气管插管全麻占81.6%;手术时间≥4h占42.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38.3%);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真菌最常见,分别占16.3%和13.8%,耐药菌占66.4%;22例肝移植手术医院感染率45.5%,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死亡2例(9.1%)。结论 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术前留置尿管、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和住院时间长为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组)、B组(单纯肠外营养组,PN)、C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每组28例。伤后48~72小时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伤后1周时,A、B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优于C组,早期并发症少于C组(P<0.05)。2周时三组上述指标虽略有高低,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C组的并发症高于A组(P<0.05)。按QCS预后评定A组预后优于B、C两组(P<0.05),死亡率A组最低。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外、一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4.
邝守仁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4):225-227
复习了急、慢性正已烷中毒的文献,并概述了该病临床表现、神经是电生理的改变、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癌症病人生命质量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概述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以及测评应用状况。结果表明:(1)癌症病人的普适性量表主要有EORTCQLQ-C30,FACT-G,FLIC,CARES,QLQ-CCC等。癌症病人的特异性量表主要有EORTCQLQ和美国FACT两个系列。(2)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测评主要用于;评价癌症治疗效果。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抗癌药物筛选,癌症患者治疗后的预后和远期生存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对血内毒素水平、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及预后的影响(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对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和对照的研究设计,28例患者参加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接受的氮量和热卡相同;研究组在术前1天到术后3天接受谷氨酰胺双肽0.5 g@kg-1@d-1(20%Dipetiven,Fresenius Kabi),对照组接受相同氮量的平衡氨基酸.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3和24小时.4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监测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肠外营养用药费用、总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日.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研究.数据输入电脑,核对无误后开盲,进入对照组14例,研究组14例.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值间无显著性差别(P=0.08~0.91);而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在术后3 d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强[差值分别为(+0.1 57±0 020)EU/ml和(+0.109±0.004)EU/ml,P=0.01].对照组出现2例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研究组未出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研究组肠外营养用药费用(4302±749)元较对照组(3322±806)元高出(980±772)元,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12);总住院费用研究组为(24816±7291)元较对照组(26194±6372)元低(1 368±1081)元,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39);研究组术后住院日数(10.7±1.5)天较对照组(12.1±1.5)天减少(1.4±1.5)天,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可增强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及减少术后住院日. 相似文献
7.
补充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Griffiths RD Jones C Palmer TEA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0,8(2):83-91
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氨基酸,谷氨酰胺(Gln)具有许多重要的代谢作用,能够维持和改善组织的完整性和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危重病人的血浆和组织中的谷氨酰胺都是下降的,说明这些病人对谷氨酰胺的需要量超过了内源性谷氨酰胺的供给量.目的危重病人谷氨酰胺的相对缺乏将会影响到病人的恢复和延长疾病的时间并可能增加病人后期死亡率.本研究将检验这个假说.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前瞻、块随机和双盲设计,研究与传统的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相比,观察给予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是否影响病人的预后,研究指标采用6个月的患病率、死亡率和费用情况.在同一个普通的ICU进行研究,保证治疗和处理的一致性.84例危重成年病人进入研究,他们的APACHE评分>10,因为他们有肠内营养的禁忌症或肠内营养不成功,他们都接受肠外营养.结果接受含谷氨酰胺肠外营养组病人的6个月存活率明显改善(24/42比14/42,P=0.049).需要接受不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超过10天的病人死亡数明显较多(P=0.03).对照组病人死亡多发生在疾病后期,病人在给予治疗后住ICU时间明显较长(P=0.012).接受谷氨酰胺的病人,每例存活者总的ICU费用和总住院费用下降50%.结论对不能接受肠内营养的ICU危重病人,给予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可以改善6个月的生存率和降低每个存活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双肽改善烧伤患者切痂术后肠粘膜通透性、内毒素血症和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探讨静脉补充谷氨酰胺双肽对重度烧伤患者术后肠粘膜通透性及血浆内毒素浓度的影响。方法30例烧伤总面积30%~50%、Ⅲ°面积15%~25%的患者随机加入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手术后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研究组接受静脉谷氨酰胺双肽0.5g·kg-1d-1,对照组仅以平衡氨基酸提供氮源。两组营养供应等氮等热卡。检测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12天,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尿乳果糖和甘露醇排出率比率(L/M)、血浆内毒素浓度,检查术后12天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数据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术前第1天均显著低于正常值,对照组(390.6±43.7)μmol/L,研究组(386.7±51.8)μmol/L,正常值(659.5±35)μmol/L;术后第1天,对照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显著下降,但研究组上升,两组差异显著(P=0.000);术后第12天,研究组接近正常值,高于对照组,对照组(397.8±38.7)μmol/L,研究组(532.1±48.9)μmol/L(P=0.000)。两组L/M值术前第1天显著高于正常值,对照组0.103±0.050,研究组0.112±0.045,正常值0.022±0.0016;术后第1天两组L/M值均比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0.175±0.022,研究组0.138±0.039(P=0.003);术后第12天,研究组恢复正常,优于对照组。两组血浆内毒素浓#0; 相似文献
9.
妊娠晚期B超羊水指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 ,妊娠晚期应用B超测量羊水量已成为围产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羊水减少可引起胎儿窘迫、羊水粪染等 ,妊娠晚期监测羊水量和筛查羊水过少对改善围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B超测量妊娠晚期羊水指数 ,胎盘分级 ,观察胎儿预后 ,旨在探讨B超测量羊水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选择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0月 ,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 2 10例 ,其中正常妊娠组10 0例 ,高危妊娠组 110例 (包括妊高征、ICP、过期妊娠等 )。平均孕周为 (39 2± 1 8)周。两组间平均年龄、孕产次无明显差异。 2 10例孕… 相似文献
10.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